黄河网:陕西:统筹治渭河 水患变水利

09.10.2014  16:17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昨日报道:治秦先治水,治水先治渭。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洪灾频发的苦难河。近几年来,陕西省围绕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了一批前无古人、关系民生的重大水利项目,投资超过新中国成立前60年的总和,渭河正在由过去的水患变成水利。
     
          伴着一场秋雨,华县下庙镇王里渡村民王林娃从工地回到家里,三个孩子在外工作,他和老伴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虽然经济还不宽裕,但一家人这两年过得自在踏实。过去遇到这样的雨天,老王常常坐立不安,因为他家背后就是渭河和南山支流石堤河的交界地带。
     
          华县下庙镇王里渡村民王林娃:“过去一下雨,人睡在屋里提心吊胆的,担心大水把这淹没了,一看涨水,(撤退)信息一通知,拉着架子车,带上粮食,跑到华县,哪个地方高,往哪里跑,避这个水,水一下去人再回来。”
     
          让老王觉得踏实的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仅在渭河华县段,近3年来投入5亿7千万元,加高加固36公里渭河大堤,配套实施蓄滞洪区和南山支流防倒灌工程,让渭河下游水患最为严重的华县段实现长久安澜。
     
          而在渭河上游的宝鸡眉县,经过综合治理的渭河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借渭河南岸湿地美景,一座滨河文化产业新区正在崛起,占地千亩的国家级眉县猕猴桃工业园区进驻其中。今年50岁的李玉兰经过培训,成为这里的一名质检员,让她在家门口有了挣钱的机会。
     
          眉县常兴镇杨家村村民李玉兰:“我原来在这种(河滩)地,四分地打不下两袋粮,都旱死了。(现在)一个月收入1800元,一天收入60元,有事干,还有点收入,人开心。”
     
          由背水而居到向水发展。彻底根治水患、改善渭河生态环境的多年梦想正在陕西水利人持续努力中成为现实。3年来,全省渭河整治完成投资172亿元,修建630公里高标准堤防和防护基坝、铺筑堤顶道路285公里,绿化堤防250公里,完成滩区整治绿化及亲水景观面积6万亩。昔日脏乱差的渭河流域开始变得美丽、灵动和诗意。宝鸡岐山芦苇荡、咸阳兴平十里荷塘、西安湖等11处生态景观带的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更让沿渭百姓少了“天下雨、人上堤”的查险慌乱,多了每天到河边休闲健身的从容。
     
          2011年2月,渭河陕西段整治工程全线开工,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607亿元让渭河重新焕发活力。 2011年12月,引汉济渭前期准备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工程将关中人吃上汉江水,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调剂黄河用水指标。 2012年12月,泾河东庄水利枢纽拉开建设序幕,工程对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善治秦者先治水》,高度评价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水利重大工程是顺时势合民心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全省上下“治秦先治水”的共识。 2014年6月,新华社在《十里芦苇荡 渭河好模样》一文中,称赞渭河沿岸正被一处一风景,一处一特色的美丽景观所“扮靓”,成为美丽陕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渭南华县群众王百岐:“大堤改造以后,群众心里安然,有了安全感,不害怕涨水,该做啥做啥。”
     
          省治渭办常务副主任党德才:“我们原来确定的安澜河的要求已经实现,我们秉承人水和谐的治渭理念,力争把渭河打造关中最大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和最长的滨河大道,这个目标正在初步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人常说,善治秦者必治水,我前一段的时间带外国人去看,他们很佩服,道路和渠岸结合,内外建筑相结合,河滩地该整修的整修,该利用的利用,保障洪水安全没有问题,是值得称赞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