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扎堆出游“花钱买罪受”?

03.10.2014  19:31

华山万人滞留引发骚乱、西湖见人不见桥、鼓浪屿快被游客“踏平”、九寨沟超负荷运转交通瘫痪……提起国庆“黄金周”,“拥挤”似乎已成为国人对这个为唤起 国人爱国意识而设立的节日另类的集体记忆。面对除春节外一年中仅有的长假,出门还是不出门,已经成为一个纠结内心的艰难抉择。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国庆节黄金周旅游市场趋势预测,由于中秋节来得太早,无法“拼假”,2014年国庆将成为出游人数最多的黄金周:预计国庆7天旅游市场将接待4.8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3%。统计称节前全国近6成5A景区发布了黄金周预警,又一个“挤在景区”的长假似乎已成定局。

花钱买罪受?游客景区“两败俱伤

2012年10月2日晚,因游客超过缆车运送能力,大批游客滞留 陕西 华山,直到第二天凌晨滞留游客才基本转移下山,其间更发生游客围堵景区门口要求退票、 有游客被捅的暴力事件。2013年的10月2日,4万多名游客涌入九寨沟使景区承受了巨大的负荷,团队游客与散客的比例颠倒,让措手不及的景区乱成了一锅 粥,造成数以千计的游客滞留景区到半夜。

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丽江接待了近40万游客,仅玉龙雪山景区就接待了近9万。客栈林立的丽江让成千上万的游客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张床。张家界市各 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118.99万人次,约1800辆旅游大巴围着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团团转”。故宫日均游客接待量高达17万人次,游客多得看不到 地面,广播里则不间断地播放着寻人启事。

一些游客抱怨,黄金周期间出游,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旅游本是为了放松心情,但面对如此情形,出游已经背离了初衷,成为一段“花钱买罪受”的不堪回忆。

但其实,“受伤”的并不只有游客,三亚海滩边长假期间每晚数十吨垃圾的需要几百名环卫工人清理至凌晨。敦煌莫高窟因大量游客在同一时段内集中参观,使莫高窟洞窟内的温湿环境改变,壁画彩塑遭遇褪色、空鼓等病害,使得景区不得已关闭售票处,只接受预约游客。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问题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表示,“人满为患”被一些发达国家视为破坏景观生态的严重现象,中国出现的黄金周“景区超载”,会过度消耗景区内 的自然资源,对景区造成重大损害。一些名胜古迹或坍塌或损坏,与其说是岁月的侵蚀,不如说是过度的游客量和垃圾污染使得它们不堪重负。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景区为了增加接待量,吸引客源,追求市场占有率,不惜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大兴土木,既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破坏了当地自然、历史风貌。 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根本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不仅景区疲惫不堪,出现险情,甚至对整个生态大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一方面游客远道而来,难以身临其境着实遗憾,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已的确难以承受高负荷运转带来的压力,如何在满足游客同时保护景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