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有个“赵司法”

17.10.2014  17:13

  黄龙县石堡镇有5773户,赵社平都去过;每一个沟沟岔岔,他都走过。全镇2万多人每一个人他都见过;他的电话号码,每一户人家都知道——

黄龙有个“赵司法”

    本报记者 吕贵民 见习记者 程靖峰

      在黄龙县石堡镇,只要一提起司法所长赵社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46岁的赵社平是黄龙县司法局石堡镇司法所所长,他长得黑脸大个儿,身上透出了一种厚道质朴、让人信任的气息。社区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赵司法。”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他先后调处矛盾纠纷300余件,2013年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腿勤:石堡镇的5773户他都去过

      石堡镇有5773户,赵社平都去过;每一个沟沟岔岔,他都走过。全镇2万多人每一个人他都见过;他的电话号码,每一户人家都知道。村民一个电话,他可以跑好几趟;一声求助,他可以熬几夜。他的时间里从来没有礼拜天,他的日程从来都是满满的。可面对那么多他帮助过的人,他从来不伸手,不计名利,不接受吃请,很多人不理解,可他就一句话:“这就是我的职责,我当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

      他一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普法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矛盾纠纷发生前,调解走在纠纷激化前。

      一次,当地妯娌俩因孩子的打闹产生纠纷,发展到相互对骂,后来兄弟俩也加入进来,最后升级为打斗,哥哥一气之下,竟用铁锨将弟弟左臂打错位。赵社平接到电话后,立即奔赴现场,这时,弟弟的内弟也赶来了,见姐夫被打,操起铁锨就要拼命,赵社平见此情景一声断喝:“放下锨!”并往中间一插,妻弟愣了一下,被赵社平的凛然正气震住了,其他人立即上前趁机抱住他,夺下锨,把人推进了房间,事态得到控制。经查看伤者伤势后,感觉伤情严重,可能已构成伤害案件,就要求哥哥立即送弟弟去医院,并通知了派出所。事后村里人回忆说,当时正是农忙,村里只有老人和妇女,如果不是司法员来得及时,镇住了妻弟,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引起家族间的互殴,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人说,调解员就是一个“无职无权且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但赵社平说,很多工作都是靠“人格魅力”去做,靠强烈的“责任心”去做,无所谓讨好不讨好。“如果仅仅想用调解员的职权去办事,那肯定将是一事无成。”

      2008年8月8日下午2时,延安市宝塔区建筑有限公司工队打来求助电话说,榆前河村部分村民强行进入工队驻地,并阻挡施工机械进行施工,请派员到现场进行调处。赵社平赶到现场后,看到围拢了许多人,双方正在争吵,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原来,在一个月前,榆前河村民黄元朝在宝塔区建筑有限公司做小工,一场事故中黄元朝伤势严重,需进行高位截肢手术。工队先后3次支付医疗费13000元,至8月7日,医院告知家属已累计欠费3000余元,如不续交,将停止治疗。村民知道此事后,便蜂拥向工队讨说法。

      得知事情原委后,赵社平经过耐心做工作,双方自愿接受人民调解,肇事方除先前支付的医疗费13000元外,再一次性赔偿黄家8万元作为补偿,黄家以后不得因此事与工队发生摩擦。8月25日,赵社平专门就此纠纷的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进行了回访,工队方表示,自协议履行后,黄家再没有干扰工队施工,黄家也按照医院的安排,于8月19日将伤者接回家中进行后期治疗。双方对调解均表示满意。个﹃赵司法﹄百七十三户,赵社平都去过;每一个沟沟岔岔,他都他都见过;他的电话号码,每一户人家都知道——吕贵民见习记者程靖峰

      嘴勤:全镇5773人成了法律明白人

      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矛盾纠纷排调的前沿,也是预防矛盾纠纷激化的第一道防线。如何才能守好这道防线,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赵社平始终认为必须要全面提高素质,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业20多年里,他就是再忙再累也要坚持学习,不间断地学习《人民调解法》、《土地法》、《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合同法》等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黄龙县司法局举行的历次月考中,赵社平的成绩每一次都能名列前茅。多年来,他走到哪里,就把法律知识宣讲到哪里。现在,石堡镇的5773户中,已有了5773名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是他不断丰富普法宣传的得力载体。

      石堡镇的人口几乎占到全县总人数的一半,镇上的司法所却只有赵社平一个调解员,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只有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学法热情,才能增强他们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赵社平的带领下,在石堡镇中开展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发放一本法律书籍“两个一”活动,建立了“三级组织四种力量责任三包”的普法宣传教育网络,即:镇、村、组三级,充分发挥党员、普法宣传员、镇村干部、治安中心户长四种骨干力量的作用,实施普法宣传教育“包宣传,包辅导,包提高”的三包责任制,多措并举,使全镇群众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在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中,赵社平发现贫困户沈玉梅夫妇二人都已年近70,老头已经卧床8年,仅凭老太太拾破烂和儿子给的零用钱维持生活。在一次下乡宣传中,沈玉梅咨询儿子不赡养他的问题怎么处理,赵社平耐心讲解了相关法律规定。沈玉梅老人感动地说,我明白了,儿子不赡养老人也是犯法。随后,赵社平直接找到了其子张俊宝,经过讲解法律、说服教育,儿子同意每月给老人100元零用钱。今年,赵社平又为老两口争取到了农村低保,并临时救济了200元钱,平日时常去他们家中走访,嘘寒问暖,让老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