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12月28日:陕西渭南:改单一投入为“三个一块”见成效

29.12.2015  10:13

陕西渭南:改单一投入为“三个一块”见成效
本报记者 胡兆燕 通讯员 薛建刚
中国财经报 2015-12-28

隆冬时节,陕西省渭南市“一元剧场”依然火爆上演着。

打开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网站页面,可以清楚看到《一元剧场经典传统剧目演出季》:11月5日至11月11日,渭南市秦腔剧团每晚七点三十分在市儿童影剧院演出“一元剧场”经典传统剧目演出季。节目单为:11月5日《打金枝》、11月6日《周仁回府》、11月7日《玉堂春》、11月8日《双官诰》、11月9日《窦娥冤》、11月10日《秦香莲后传》和11月11日《五典坡》。
渭南“一元剧场”开始于2007年冬,由渭南市秦腔剧团承办,通过盘活市秦腔剧团资源,利用每周周末,举办传统剧目、小戏、小品、折子戏专场演出,着力解决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让广大市民和市区周边群众少掏钱即能享受到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2011年5月,以“周末一元剧场”为基础全面拓展的“一元剧场”项目,被列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在“一元剧场”得到群众叫好的同时,2012年渭南市借鉴“一元剧场”的经验,又创新实施了一项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离工程,即组织市、县两级公益文化服务单位走出场馆,让文化服务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乡村场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还不重样儿。

记者了解到,渭南市一场“一元剧场”的演出成本在5000元左右,而要让戏曲下乡、走到农村群众身边,一场演出,仅搭台、运输、灯光、音响等花费基本就上万元。如何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基础上,保障演出持续和质量好呢?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渭南市创新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原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政府单一投入,改变为“三个一块”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保障问题。

首先是政府支持一块。渭南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场运作、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思路,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离工程演出。比如,市剧团在中心城市的演出由市财政每场补贴4000元,对县(市、区)剧团在本县(市、区)演出由县级财政每场补贴3000元,市、县剧团下基层和交流演出由市财政每场增加补贴2000元,有效激发了各演出团体的内生动力,艺术院团演出质量、场次和收入大幅度提高。

其次是社会筹集一块。尽管“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离工程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但随着品牌的打响也具有不小的广告吸引力,不少当地知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家积极为演出冠名,提供资金支持,在奉献社会、传递爱心的同时,扩大了知名度。渭南一家房地产公司与渭南市秦腔剧团合作,曾举办大型秦腔纳凉晚会,连演20场,每场前来观看的群众不下5000人。

最后就是文化团体自筹一块。随着演出市场的打开,文化团体有了动力也有了能力,盘活好剧团资源,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剧目打造、设备更新、人员招聘培养等。

正是在这样的保障机制下,通过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离工程,让剧团戏多了起来,让演出掌声响了起来,让城乡热闹了起来,让群众高兴了起来,使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公益文化遍地开花、惠及广大百姓。

同时,为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三年来,渭南市财政筹措资金近10亿元,重点支持了市体育中心、文艺中心、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支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放映公益电影3万多场次,做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公益电影;安排资金550万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开发保护和展示展演,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非遗博物馆,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年预算近200万元,为全市农村配备了文化活动器材;每年安排300万多元,支持大戏、大剧、大片、大作的创作;对社会效果好的群众自娱自乐文化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今年以来,仅渭南市蒲城县就累计开展“四进”零距离82场、中国文化艺术节演出10场、流动文化服务50次、“一元剧场”171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4339场,极大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目前,渭南市大部分县(市、区)已落实镇(街道)文化专(兼)职人员和1名以上财政补贴村(社区)级文化管理人员,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有专职岗位、有专人负责。建成镇文化站14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31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77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2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个。

陕西艺术幼儿园新学期伊始全员开展内控培训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工作安排,财政厅
旬邑县开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
为完整地反映我县政府资产、负债、收支等财务状况,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