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70个在建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复工
轨道交通、城市路桥隧、“两江四岸”、“清水绿岸”、污水处理、重庆东站、棚户区改造——截至3月11日,我市城建领域70个在建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复工,返岗人员超过1.6万人。
与此同时,全市房屋市政工程累计开工、复工项目2916个。
重庆,吹响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号角”,工人们正铆足干劲,要把施工进度赶上去,把损失的时间“追”回来。
建筑工地复工跑出“加速度”
3月10日,大渡口区中交二航局白居寺长江大桥项目部,支架班组组长赖志武测完体温后,就和工友们投入桅杆吊基础施工的作业。目前,这个项目已返工440名工人。
“为防控疫情,我们都是包车或自驾将工人接回项目部。对于外地返渝的员工,不仅要摸排生活轨迹,还要做核酸检测。”白居寺长江大桥项目部副经理刘颖介绍,工人每天测两次体温,住宿区与施工区域是联通的,工人步行即可到达工地。
与白居寺长江大桥项目一样,我市建筑工地复工均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车接送、复工考试、红外线测温仪等,成为许多工地的“标配”。
同时,为全力推进项目复工,我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还推行“一站式”复工审批方式、“一项目一组”督导帮扶机制、“无接触”办件方式,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复工复产。
近一个月来,市住房城乡建委为全市重大项目和物业小区协调口罩20余万个;针对混凝土供应困难,不仅协调市内13家混凝土生产企业复工复产,还协调市交通局批复一批码头复工,保障混凝土生产企业砂石料足量供应;与各区政府和公安交管、卫生防疫、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协调,解决在建12条轨道交通建设线路、上百个施工标段面临的材料运输、渣土外弃、夜间施工等困难。
在各方努力下,重庆建筑工地复工跑出“加速度”。今年市住房城乡建委牵头的55个市级重大项目,仅用10天时间,就实现所有项目复工。
同时,我市正加快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将陶家隧道、李家沱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等原计划下半年开工项目提前至上半年开工建设。
数字化成加快项目建设“利器”
一旦工人体温异常,系统自动联动闸机关闭闸门;如果工人摘掉口罩,AI智能识别功能会自动抓拍违规人员,实时预警并敦促及时整改——
这是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在其智慧工程管理云平台“轻筑”的基础上,快速攻关研发的工程项目疫情防控智慧解决方案,可实现“智能测温”、“防疫消杀”、“视频AI识别技术”等应用。目前,该方案已运用于全国近千个工程中。
据了解,重庆建筑业此次复工中,各种科技手段、数字应用大显身手,成为加快项目建设的“利器”,也给不少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如重庆千变科技有限公司,自上月以来,全国已有50多家企业与该公司密切接触。该公司研发的智慧工地疫情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服务,已运用于本市一批轨道交通、医院建设项目中。
而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上月的钢结构订单业务出现饱和,接单业务以桥梁、高层建筑、装配式建筑为主,与央企的订单合作正在商谈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工地复工后要实现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多赢,装配式技术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疫情是一时的,企业经营却是长期的。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岩认为,此次疫情会加速建筑市场的整合,掀起以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俗称虚拟施工)为基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浪潮,绿色建造、科技建造技术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今年将全面推广“智慧工地”建设
“应对疫情冲击,重庆将更坚定地走创新之路、信息化之路、装配化之路,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市住房城乡建委人士表示。
具体包括:今年,我市将全面推广“智慧工地”建设;积极开展工程项目数字化试点,实现管理行为和施工作业行为数字化,打通智能建造“最后一公里”;形成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政策和技术体系,建筑、市政甲级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施工总承包单位将掌握BIM技术。
此外,从今年起,主城各区每年在建设项目供地面积总量中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面积比例将不低于30%(其中两江新区不低于50%),每年还将增长5%。
据悉,自2月以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出台扶持政策22条,在全国率先印发《做好勘察设计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统筹推进行业转型发展的通知》。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