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节日遭遇"空壳化" 传承需"全民共享"

14.06.2015  11:50

  中新社西安6月13日电 (冽玮 李思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几年前还不被人所知的陌生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热门名词,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宗旨的各种节日不断升温。有专家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官方行为演变到如今的“全民共享”反映出民众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节日“空壳化”的现象。

  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自从2006年起,中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旨在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据统计,截至2014年2月,中国大陆拥有博物馆3866座,包括公立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每年推出的展览大约是2.2万个,接待观众达到5.6亿人次,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2500个左右。

  有业界人士表示,博物馆数量的激增,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并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李明宇仔细端详着每一件文物。“得知今天是文化遗产日,专程来到博物馆参观”,他表示,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博物馆是一个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好地方。

  每逢“中国文化遗产日”、“国家博物馆日”等节日,各地相继举行各种文化推广活动。专家表示,依靠节日推动文化传承只是一种手段,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关键还在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空壳”的节日。

  被问及“中国文化遗产日”,西安民俗学者王智对中新社记者说,“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公共资源,如果只顾自身利益,其结果只能是文物的消失和历史记忆的衰败,也将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他认为文化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设立纪念日这种形式上。

  在工业化与城市建设大潮中,传统建筑消失、非遗传承遭遇瓶颈、文物盗窃愈演愈烈。如何保护根脉,留住记忆,让中华文明得以永续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截至201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到47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其中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东泰山、北京故宫等等著名文化遗产。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2015年,中国要建设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资源库,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联席会议机制,推广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经验和示范项目。

  近年,丝路非遗系列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频繁进驻各地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在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其传统文化内涵也面临着被架空的危机。

  陕西师大教授王大卫认为,与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似,节日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一个符号,而文化本身是博大精深的,两者不能划等号,尤其对文化遗产而言,传统文化的内涵始终是其深层次的价值。

  他表示,尽管与意大利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上旗鼓相当,中国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却不高,普遍缺乏敬畏心,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保护与传承的程度。

  此间有舆论指,节日空壳化的现象根源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断裂,节日本身的意义一定是积极的,不能因此否定节日存在的合理性,应从多方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出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个节日。(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