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科技创新为水利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15.06.2016  20:57

      “自从用了黄腐酸,我们村子的新修农田一年就变成了熟地,粮食产量比没用的翻了一番。”在陕西省富平县留古镇郭乔村,村主任指着梯田上金黄的麦子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修的地生土板结,一连几年都长不好庄稼,现在修地的时候连土壤改良剂也一并用上,好得很呢!”

      郭乔村的状况只是陕西水利科技在农田水利上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配合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陕西水利厅组织有关企业开展了“黄腐酸土壤改良剂生熟化技术”项目研究,该技术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加速生土熟化进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已被推广应用到省内30多个区县近20万亩新修农田,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近年来,陕西省瞄准水利科技前沿,先后征集储备各类项目275项,开展重大科研项目238项,其中9项纳入部级重点项目,24项纳入省科技厅重点项目,5项列入省质监局标准化计划。科技进步为陕西水利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举措夯实水利科技新基础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吹响中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嘹亮号角。陕西省水利厅立即提出以大科技支撑大水利的发展思路,迅速成立以厅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首次水利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科技工作会议,奏响陕西水利科技发展的最强音。

      紧接着,陕西省水利厅举办了首次水利科技管理培训班,成立水利科研顾问组,形成高端智库,为科研工作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撑。先后组织专家学者就“陕西水利科技发展现状”等开展了7次调研,出台《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工作的意见》,制定《陕西省水利科技工作管理办法》等6项管理办法,使水利科技工作有章可循。

      2011年起,水利科技经费被列入省财政专项资金,2015年起被列入省财政预算。“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支持7670万元,是“十一五”的4.09倍,撬动各类社会资金突破2.5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多的时期。

      2012年,陕西省水利厅出台了《关于实施“项目带科研”战略的意见》,明确项目带科研资金投入比例,真正实现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

      从2012年开始,陕西省水利厅将科技创新纳入厅系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真正使这一“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开发的《陕西省水利技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实现水利技术标准动态管理。首次在全国开展“水利科技推广员制度”调研,加强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编印《陕西省水利科技2010—2011年优秀成果汇编》及《陕西省“十二五”水利科技成果汇编》,扩大成果共享。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专家指导前移化,项目检查常态化。检查中邀请专家及财务人员参与,对全省水利科技项目阶段成果实行专家跟踪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保证研究成果不偏向。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获各类科技奖项47项,其中省部级奖24项,“泥浆泵筑坝技术试验研究”等3个项目获大禹奖,打破了陕西在全国水利科技最高奖项零的突破;“陕西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推广”等12个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其中,一等奖4项。

      技术攻关支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关系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屏障,难度超乎想象,需要进行大量的科技攻关。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记者来到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岭北TBM标段。远望,苍茫无际的大秦岭郁郁葱葱,云雾缭绕。近处,如铁路隧洞一般高大雄伟的秦岭输水隧洞顶端,一条直径约1米的通风管道从洞内像象鼻子一样伸出来。“我们要建造的秦岭输水隧洞,最大埋深2000多米,长度98公里。面对施工中出现的很多前所未有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我们按照项目带科研战略意见,落实科研经费,配备科技人才力量,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定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依托科技创新,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借鉴全国领先技术,成功攻克了超长隧洞突涌水、岩爆等难题。其中,通过超长深埋隧洞通风方案研究减少了一个支洞建设,节约资金1亿元……目前,在钻爆法无轨运输条件下利用TBM机许多新技术,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达6383米,创造了国内同类工程施工通风的最新纪录。”省引汉济渭公司总经理杜小洲向记者介绍道。

      从淳化县车坞乡沿着陡峭的施工道路,来到建设中的东庄水库大坝。狭窄的谷底车来车往。工人们有的在拉运设备,有的在陡峭的山坡上清理坡面,有的在进行导流洞进口施工准备。

      以解决渭北水源问题为目标的东庄水库,设计坝高230米,总库容30.6亿立方米,将是陕西省库容最大的枢纽工程,也是全国水利系统大坝最高的水库工程。

      “东庄水库的建设可谓历尽艰辛。从20世纪50年代我省就开始东庄水库前期论证工作,先后经过6次规划设计,但由于水库坝址地质岩溶渗漏、泥沙淤积等技术问题无法攻克,6次都无奈搁浅。2010年,陕西省决定重新启动东庄水库项目,组织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资深科研人员对具有世界级技术难题的东庄水库泥沙和岩溶等问题开展了20余项科研攻关,解决了东庄水库岩溶渗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东庄水库,这才得以开工建设。”陕西省东庄办负责人雷春荣说。东庄水库65年的追梦路,再一次见证了科技的力量。

      创新研究服务新时期水利工作

      “2015年,我省创新科技发展理念,启动石川河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为富平地下水库建设奠定基础。目前石川河地下水库的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其他地区开展地下水调蓄、保护起到了借鉴作用。”陕西省水利厅科技处负责人李瑛说道。

      地下水库,是指在地下含水层中蓄水的水库。与地上水库相比,没有垮坝等危险,且不占耕地,不需要移民搬迁等配套工程,能起到丰蓄枯用的作用。地下水库的建设将有效补充地下水源,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涵养水源,缓解水危机和水资源短缺矛盾,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走在桃曲坡水库灌区,一条条新修的混凝土U形渠道像银蛇般穿行在田间,为灌区农作物送去丰收的希望。“在新修的渠道中,我们采用了新研发的PTN石油沥青聚氨酯渠道接缝材料。以前的伸缩缝常常会因为冬寒夏热而变形,导致渠道损坏。用了这种材料后,再也不需要每到灌溉先提前维修渠道,不仅节省了工程维修费,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延长了工程寿命,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数。”桃曲坡水库管理局局长安芳东介绍。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给两岸群众带去福祉。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渭河水,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陕西科技工作者通过对渭河各河段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概况等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建立了一套旱情评价体系,准确描述河道的干旱状态、程度及抗旱形势,为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2014年,陕西发生百年一遇夏伏旱,省防指依据此成果,向渭河流域有关地市发出干旱预警,根据断面流量,统筹上下游用水,实施各个灌区间的科学调水,既满足了抗旱需求,又确保了渭河各断面基流,实现了渭河全线大旱期间不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