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完善人才机制

20.09.2019  10:41

  当前,聚焦到云南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涉及“选、用、育、留”四个方面。其中特别是如何留住人才,是西部省份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可否认,人才的有序良性流动,整体上有利于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打起的“挖人大战”,通过提供更为优越的科研支持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跳槽”,使得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云南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才流失现象也越发明显。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的突然离职,对云南省科研院所正常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稳定和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人才机制。
  第一、不断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人才分类评价、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牵头制定了《云南省引导研发经费投入实施办法》《云南省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出台实施了《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实施办法》《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以及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专项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专项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为全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营造了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
  第二、加快省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云南省科技厅自1995年开展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选拔培养、2001年开展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以来,全省共遴选1911位省“两类”人才(指初步遴选出的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其中已有1189位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这些人才分布在云南省各个领域,在科技创新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张亚平、朱有勇院士均是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中省“两类”人才占比近5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两类”人才累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118个,获国家级重大科技奖励208项,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146个。2019年申报出站的105位“两类”人才,5年培养期内,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7项;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88人;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等成果推广应用或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6亿元。
  第三、扎实做好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工作。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在滇两院院士每人每年20万元、科技领军人才5万元、“两类”人才1.2万元,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2018年,共向157家单位743位高层次人才发放了特殊生活补贴1086.1万元;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积极开展驻滇“两院”院士、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随访工作,实现高层次科技人才动态服务、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根据2018年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才服务情况调查结果反馈,云南省科技厅承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服务满意度为100%。
  第四、增强人文关怀,让青年人才切实感受到春城之温暖。2016年8月,为进一步做好引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云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云南省科技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服务办法》明确2016年云南省引进的,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创业人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出入境和居留服务、户籍办理、工商服务、税务服务、海关服务、金融服务、科研服务、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等13项绿色通道服务。从住房、子女教育、薪酬、考核、人文关怀、组织氛围等多个方面努力,有力有效解决人才的工作、生活和人文方面的现实需求。
  第五、增强活力激发,让青年人才激情释放“延时”。努力持续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延长人才“情怀保质期”,为人才免除后顾之忧。
  第六、积极探索,正视问题,敢于迎接挑战。要积极探索在新时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其中包括通过柔性引进和智力流动等方式“选、用、育、留”人才,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助力云南人旺省兴,攻坚克难,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