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夯实实践育人工作实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精神。
——三个“坚持”,明确实践育人工作方向。一是 坚持弘扬时代主题。开展“寻找我的中国梦”“寻访新丝路经济带”“百县百村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 二是 坚持把握育人核心。通过对该校学生的调研,全面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在“夏季小学期”中开设34门实践类课程,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 三是 坚持发扬“西迁精神”。通过连续开展“滇西支教行(云南省施甸县)”“西安交大-新疆大学联合社会实践”等专项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分层布局,打牢实践育人工作基础。一是 制定“综合能力提升计划”。该校提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公民道德素质、全球化视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表达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六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工作目标,从育人理念上构筑了共识基础。 二是 建立“本科生课外8学分”和“研究生社会实践1学分”管理办法,明确将“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不低于2个社会实践学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完成不低于1个社会实践学分”的要求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从育人模式上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是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截至目前,该校共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博士生服务基地等6大类376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年均接收学生实践万余人次,从育人环境上夯实了条件基础。
——多措并举,务求实践育人工作实效。一是 量化实践课程要求。将传统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学时结构的实践课程,学生须完成不低于6学时的专项培训、不低于24学时的自主实践、不低于2学时的分享交流,“课程”环节按需开设、“实践”环节有的放矢、“分享”环节注重拔高,形成工作闭环,本年度共有3349名学生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二是 优化指导教师队伍。该校在“书院制”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学业导师、常任导师(辅导员)、朋辈导师三支实践指导教师团队,明确指导教师在项目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 转化实践项目成果。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横向打通,构建成果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2014年,该校学生在实践中撰写各类报告535篇,实践事迹被《中国科学报》、人民网等各类媒体报道186篇次,实践成果转化为科技竞赛作品和创业项目4项,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收效。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