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要紧紧把握法治时代脉搏

22.10.2014  11:48
        10月20日,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大幕,史无前例地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有力彰显了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法院作为掌管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法治时代潮流中顺势而为,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积极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基础,也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唯有每一位公民牢固树立、坚持并践行法治观念,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事,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经济活动都遵纪守法,真正形成言行规范、举止有度的良好社会秩序,这也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然,纵观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违法犯罪现象,小到过马路闯红灯、办事情走后门,大到制售毒奶粉、地沟油,更有胆大妄为者组成黑恶势力称霸一方、非法谋取暴利,无一不是对法律规则的藐视和对法律底线的践踏。人民法院开展司法审判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法律对违法犯罪者的强制惩戒功能,也要注重发挥法律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引导功能,促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荀子·劝学篇》曰:“木受绳则直。”人民法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在依法履行好司法审判的职业责任基础上,把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当作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拉起“法治”这根绳,使全社会认识到学法才能智、用法才能兴、守法才能安。

        社会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人民法院的应尽之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总要求;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则对人民法院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路径指引。在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稳妥实施改革方案的同时,加强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尤其是培育队伍整体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建设法治国家需要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但司法审判权的行使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与普通民众相比,要求每一位裁判者必须具备内心更强大的法治信仰和职业良知,才能打造符合审判事业需要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法官助理队伍、书记员队伍,为改革后的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对司法改革作出更加具体的部署,人民法院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部署,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法院管理、审判管理和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把每一件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衡量、经过起良知拷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对法院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而司法公开是公正司法的关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司法审判要杜绝暗箱操作、消除公众怀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在过去的传统中,人民法院通过人民陪审员参审、群众旁听庭审、公开宣判和新闻发布等制度实现司法公开;如今处于互联网时代,全国法院推行“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部分法院试行微博直播庭审、微博直播执行等工作创新,都是深化司法公开的务实举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日益发达,今后法院审判、执行和其他各项工作都将面临更广泛的社会监督、更强大的舆论监督。在这种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必须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深入的角度和更加有效的手段来促进司法公开,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参与度,才能真正使司法权的运行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司法审判越公开,就越符合法治社会的需要,越有利于提升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后,“依法治国升级版”成为百姓称赞、网络热议的关键词,既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决策的衷心拥护,更反映出全社会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殷切期盼。作为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我们有理由期望并相信,中国必将由此进入一个前景无限光明的法治时代。人民法院的历史使命,就在于紧紧把握住法治时代脉搏,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业绩推动法治进程,让法治成为国家的信仰、全体人民的信仰,为中国梦的宏伟大厦奠定坚实的法治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