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为何频频调研?

24.03.2021  14:02

  新华网程瑶潘子荻

  【学习进行时】在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梳理。

  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等情况。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十八大以来,在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朱熹园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在朱熹园,习近平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清晰阐释了中华文明、中国特色与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园中展示着这位思想大家的隽语名言。其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这一句,也出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的讲话中。跨越近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大运河

   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通达南北,沟通了中国五大河流水系;历经两千多个春秋,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在扬州考察调研时,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他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这一活态遗产千年不朽,正在古意盎然中孕育蓬勃生机。保护大运河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岳麓书院

   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座学府,位于岳麓山脚下。山上,松涛阵阵,院内,书声朗朗。它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跨越千年。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体系的重要承载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面对众多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

  习近平寄语师生,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云冈石窟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看到一件件艺术精湛的雕塑,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造像,习近平称赞道。他强调,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习近平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莫高窟

   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有“千佛洞”之称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显著代表。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敦煌市莫高窟。

  敦煌文化的独树一帜、美轮美奂让习近平感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保持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嘉峪关

   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历史悠久的陇原大地上伫立着有“天下第一雄关”美称的嘉峪关。

  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他要求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

   西安市博物院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专程到西安市博物院参观。

  习近平观看了西安都城变迁图、隋唐长安城模型、青铜器及汉唐金银器文物展、汉唐代表性雕塑与唐三彩文物展,听取了古代丝绸之路和长安历史文化等介绍。

  西安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丝绸之路的起点,它的历史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华文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精华。博物院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记。

  习近平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曲阜孔府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专程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仔细看看”四个字足以显示总书记对儒家思想的重视。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对历史文化,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古迹遗址,更是守护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