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住宅产业化早已在许多发展国家进行了广泛实践。国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什么又是适合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
在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期间,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的住宅产业化分论坛、住宅产业化沙龙同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住宅产业化专家与业内人士共聚一堂,就住宅产业化的理论、实践以及创新展开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立足中国国情,从多角度、国际化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我国接下来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非常有必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在新一轮建筑工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国外的优秀实践成果与国内实现有效“嫁接”,大力创建我国新型工业化通用的建筑体系,已成为燃眉之急。
当下,政策依然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专门针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文件,然而在国家层面上,依然缺乏全国性的推进规划和统领政策。同样作为政府主导力量较强的国家,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发展经验或许能给我们开启一扇窗口。
“在新加坡,我们开发了专门的指标系统对建设工程的标准化、工业化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立法形式在全国进行强制推广。”据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高级署长许麟济介绍,这个专门的指标系统主要是指分别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易建设计鉴定系统和易建施工鉴定系统。在设计阶段,易建系统通过设定具体的劳动力指数(LSI)来衡量建筑设计的施工效率,按照该体系的评分标准,劳动力需求少、高效的建筑设计更倾向于获得高分。同样在施工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建筑单位的施工技术、方法和过程来衡量劳动力降低的程度,给出相应的评分。
“为了确保执行效果,新加坡政府将该指标体系进行强制推广,并设定了最低分数。不按照要求来做的单位无法通过有关部门审批,也不能获得相关的开工证件。”据了解,目前在新加坡,2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设计、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施工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易建指标体系来执行。
针对建筑工程领域常见的前期设计与施工脱节问题,许麟济认为,建筑施工一体化依然是主流解决方案。“最近我们在提倡建筑商预先参与模式,也就是说开发商在准备建设时,要请四五家建筑商参加设计,这样就能够甄选出最好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他同时也强调,政府除了要重视行为方式上的引导,也要重视思想观念层面的教育和宣贯。“政府经常和开发商和建筑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想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有些建筑设计师认为工业化、产业化设计会影响他们的发挥空间,我们就会让他们接触并了解国外的相关案例,同样是产业化方式建造出来的建筑,依然可以很漂亮,不会影响所谓的创作能力。”
“集思广益、指标量化、立法推行、全方位的策划与配套措施。到2020年,打造一个高度集成和技术先进的建筑行业。”他如此总结新加坡政府在推行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发展思路。(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