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秦岭环境,留住美丽乡愁
保护秦岭环境,留住美丽乡愁
大秦岭横亘中国内陆腹地,与淮河一线相连形成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秦文化的历史源头,秦岭、秦人、秦朝、秦腔一脉相承。秦岭与西安的密切关系不必多言,仅是豢养水源补给生命线,就让人肃然仰望。正因为秦岭的悉心哺育,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大水系,联合滋养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崛起与兴盛,孕育出灿烂的文化传承,也让一座古城千百年来生机勃勃、繁衍不息。秦岭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也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去处,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后花园。
年年早春至秋末时节,多数市民会陆续进山游玩,但游玩享乐之后,部分人群却很少将制造的垃圾规范处理,造成秦岭多处频现“白色污染”。有人会认为如此之广袤山脉扔点垃圾无所谓,但不妨试想下,一个人如果顺手扔一件垃圾,乘以进山游玩的浩大人次,垃圾数目的庞大体量可想而知?垃圾堆砌秦岭其实是在生命线上种植危机祸患,大多数垃圾或多或少存有质变隐患,诸如塑料类,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日积月累便会形成体量甚大的垃圾堆,遇上明火燃烧,就会分解有毒物质,融入泥土中,对秦岭生态产生巨大的破坏和污染。不要认为我们的居所与秦岭尚有距离,可以不管不顾,但别忘了,只是饮水,秦岭与西安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的湖南毒大米事件,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但如果我们不敬畏生态平衡,肆意破坏,生态给予我们的报复也将难以想到。
在自然生态的恶意报复下,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抑或美丽富饶的楼兰罗布泊,都显得脆弱而渺小,难逃湮灭的梦魇。历史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警惕,西安拥有上千年的建城史,更有周秦汉隋唐的灿烂文化,但悠久的历史文明面对自然生态的恶意破坏,也会不堪一击,要留存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继续富有朝气而活力,必须依靠我们的殷切爱意来保护秦岭生态。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再虚无缥缈,但也并非无章可循,人类与生态的无数次对抗博弈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生态哲理很早就浮出水面,谁对它坏,它就报复的多些;谁对它好,它则会给谁的财富多一些。
推进青山绿水就是制造金山银山的观念,早已是被经验佐证了的真理。早在多年前,环山路西安段还是较为贫穷区域,但随着秦岭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秦岭脚下一个又一个的村镇焕发青春,靠着秦岭恩赐的山水资源,利用旅游模式带动百姓致富,长安上王村、蓝田葛牌镇、周至水街、户县草堂等概莫如此。但事实上,目前的回馈还只是沧海一粟,这座天然的动植物宝库随着后续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它的丰富蕴藏还会逐步馈赠我们巨大的财富。然而,有些人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了一己之私,恶意毁坏秦岭生态,殊不知,当自己破坏秦岭环境之时,实际上也是被架在道德和良知的温火上炙烤,自己很潇洒,却断了子孙路。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在保卫秦岭上,西安早已开始实施系列措施来保护,为一座山立法,将秦岭保护作为政府头等大事来抓,等等,但保护秦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监管显然难以处处周全,更需要民间的踊跃参与,只有全民的自觉意识醒悟,人人参与保护,才能让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一个人的不经意丢弃垃圾,乘以旅游人次,垃圾数目会触目惊心,但相反,如果一个人游玩时能顺手带回一件垃圾,乘以旅游人次,那也将会大大减少污染破坏的可能。秦岭的生机,是给我们构筑了固若金汤的生命线,秦岭的文化,也是给我们留存持久的精神信仰,因为,有了秦岭,我们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浓浓的美丽乡愁。(钱江)
编辑: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