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金博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法治,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镌刻在人民心中的最高信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依法依规保护自然,是我们的必然之选。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足于保障绿水青山,保障生态红线,维护秦岭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规范秦岭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环境法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全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法治氛围,增强法治认同,坚定法治信仰,让秦岭回归自然、和谐、美丽。
下猛药去沉疴,彰显法治权威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时代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实施、普遍遵守和有力贯彻,同时内化为公民自觉的行为规范。公民应以之为信仰,以尊法为荣、以违法为耻。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已有明确的地方立法保护的情况下,置国家法律法规和我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于不顾,在秦岭北麓不同区域违规修建各类建筑设施,不仅严重破坏了秦岭生态环境,更践踏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人们对法治的信仰。
法无威不立。不树立和维护法治权威,良法也不得善治。权威是法律的命脉,应严格执法,以猛药去沉疴。实践中,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违法成本低”,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不足。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必须加大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要严肃问责、严肃处理,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不管涉及什么人,只要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都要严肃惩处,绝不手软、绝不含糊。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秦岭保护利用,实行最严格的督察执法,开展秦岭保护专项巡视,实现秦岭监管保护制度化常态化。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推动执法精准化、管理精细化,切实提高环境执法能力,以最严密法治确保生态红线不被逾越。只有严格执法,以法治利剑斩断违法利益,使违法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扬法律之威,断违法违规者之念。
此外,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还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切实增强法律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法律真正符合时代要求。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聚焦主体界定、责任划分等问题,及时梳理修订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在现有地方立法基础上,增强立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出台配套规章和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相关细则。
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树立坚定法治信仰
人无信不立,国亦无信不立。法治的根基在于全社会共同的法治认同,法治的力量源于全社会真正的法治信仰。随着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拆除违建、复耕复绿、处置各类遗留问题等工作任务艰巨、牵涉面广,需要进一步凝聚合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保护全省生态环境,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做好“以上率下”,引领社会法治信仰。要强化法治思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问题。要创新干部考核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快建立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评价体系,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带动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只有将法治观念根植于民心,全民守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才能变为现实。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最终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热情。要创新方法、拓宽渠道,保障社会公众对环境立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要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要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现代传媒的传播优势,向群众大力宣传《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号召广大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将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形成全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法治氛围。
(作者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 石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