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谱新篇 喜迎党的二十大丨一枝一叶总关情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习近平
西安奥体中心(资料照片)。赵晨摄
民生花开处处春
又是一个万物生长的春天。
三秦大地上,一片充满希望的图景:古朴雅致的村落迎来大批游客,返乡青年找到实现梦想的土壤;焊花闪烁、刻刀起舞,劳动者用一技之长拥抱技能成才的机遇;住宅楼里,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绽开幸福的笑容……
这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更是一个个动人的民生故事。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百姓冷暖、群众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到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从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陕西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幸福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
绿树、土墙、灰瓦……4月3日,记者走进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南堡寨村,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坐落在终南山脚下,如今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废弃的小院,成了别具风情的乡村民宿;修整一新的土地,种上麦子、油菜、玉米和水稻,有了“稻香渔歌”“神禾粮仓”这样颇具诗意的名字;露营营地、特色小店、乡村图书馆,古村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去年底,依托南堡寨村开发建设的长安唐村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很多人从周边赶来,在这里感受春天。唐村梅园里,孩子们奔跑嬉戏;唐村市集里,游客在修复后的老房子前拍照留念,探寻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品尝乡村美食。
“90后”姑娘孙肖俊是这里的一名讲解员,她说:“先前村子缺水缺电、交通不便,2003年前后整体搬迁。2018年我大学毕业时,得益于长安唐村项目的建设,南堡寨村正如火如荼地修复。我想,与其在外工作,不如回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南堡寨村出生、成长,后来外出求学,大学毕业再回到这里工作,孙肖俊见证了村子的变迁。
返乡的不只是孙肖俊。“近两年,选择返乡就业、创业的村民和大学生有200余人。这些‘新唐村人’给南堡寨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长安唐村项目文旅负责人胡婕说。
离乡返乡故事的背后,是陕西乡村的巨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陕西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就业创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脱贫地区发展的首要是强基础。陕西“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有效落实;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地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是兴产业。全省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茶叶、中药材等区域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9.8万户脱贫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一个个“小木耳、大产业”“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兴农故事中,村民稳定增收。
让脱贫群众稳收入的核心是稳就业。从推动外出务工、促进就近就业,到帮扶受灾劳动力增收,在各项惠民政策支持下,脱贫群众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日子更有奔头。
2021年,陕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45元,较上年增长10.7%,增速快于城镇3.2个百分点。广阔的农村,正在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家园,也是各级党组织“让乡亲们过好光景”的实际答卷。
教育是民生之基,寄托着每一个家庭的美好期盼。
3月30日,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的西安石油化工技工学校内,“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的标识十分醒目。这里是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5个集训基地之一。
由于疫情防控,学校暂时没有开学。一名叫张前前的男生,正在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国集训队“五进一”的选拔赛。
从5名中国集训队选手中突出重围,作为“国手”代表中国参加被称为“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是20岁的张前前眼下的目标。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各式各样的仪器整齐摆放,张前前在护目镜、口罩、手套、实验服的包裹下,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验操作。
张前前家曾是贫困户。学习技能的4年多时间里,他在一次次磨砺中收获了奖牌和掌声,也逐渐积累起自信,坚定了人生的方向。
“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为技能人才,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光芒。”张前前眼神中透出坚毅和笃定。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张前前一样,用技能“致青春”。这得益于陕西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也得益于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适配。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离不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奋斗者。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陕西步履不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65%;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各地中小学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家校合作效能等探索为学生减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得到加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故事不断被写就……陕西用教育改革夯实公平之基。从偏远山村到繁华都市,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成为教育发展成果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实现劳动者安居乐业。
陕西把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民生实事的抓手。“真金白银”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减负稳岗政策让各行各业稳健发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点对点”外出务工、就业创业培训,精准助力大学生找到心仪工作、农民工收入增长、退役军人实现角色转换;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不断破冰,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安全感……
从“能就业”到“就好业”,三秦大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奔向大有作为的人生舞台,也更有勇气追寻自己热爱的“诗和远方”。
医疗卫生服务关乎人民健康福祉,也是重要的民生课题。
进入老龄化社会,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事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幸福生活。陕西积极探索家庭病床服务范围,使越来越多有需求的老人享受到医养结合新模式带来的安全感。
一年前,家住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社区的王小平怎么也想象不到,患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十余年的老伴,能享受到贴心的家庭病床服务。
3月31日,记者跟随环城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朱小龙和护士田毅松,来到王小平夫妇的家中。
为了不给儿女增加负担,王小平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照顾老伴。“现在有了家庭病床,一切都变得更容易了。除了有医生定期上门检查,有需求的时候,我还能通过微信让医生视频诊病,医生随时答疑解惑,一个建床周期结束后还能享受医保报销,非常方便。”王小平说。
去年3月,莲湖区成为全省首个家庭病床服务管理试点区。一年多来,莲湖区累计建床近400张。“家庭病床服务患者的一个建床周期为30天至60天,其间会有特定医护人员定期查房、治疗、护理,让行动不便、重症、失能等患者不用再长期住院或来回奔波。”环城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辛斌介绍。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全面夯实疫情防控的基层基础”“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翻开陕西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近2万字内容中,有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有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陕西在发展中努力补齐民生短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21年,陕西累计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021年,“三医”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基层中医馆全覆盖;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0239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634个;文化“大餐”活色生香,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电影《柳青》、电视剧《逐梦蓝天》、话剧《共产党宣言》等广受好评。
社会治理持续加强。重复信访治理、积案化解进度质量居全国前列;面对严重汛情,安全转移群众122.16万人次,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陕西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掰腕,既抓防控,也保民生。从全力救治患者到严防疫情扩散外溢,从确保近17万考研学子“应考尽考”到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
百姓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陕西聚焦群众的所需所盼,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把群众的一个个愿望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实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三秦儿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描绘更加绚丽的幸福画卷。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