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工程”“八大工程”并举 榆林实施区域教育发展战略
本报记者刘娜 通讯员王巍报道 我市依托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势,大力实施教育“百亿工程”,重点实施教育“八大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推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教育惠民工程),全力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县域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以来,府谷、榆阳、神木、靖边4县区先后高标准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神木、靖边两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神木、靖边、府谷3县建成“省级教育强县”。
办学条件逐步走向现代化。实施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我市投入资金11.08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86.9万平方米,为义务教育阶段404所学校装备实验仪器518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580套。同时,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榆林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平台,储存教学资源80TB;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达到52525台,生机比达到9∶1;电子白板装备总量达到5430套,全市95%以上的学校接入了宽带网络。
城区学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我市规划在榆林城区新建38所、改扩建7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建设用地2225亩,概算投资116.9亿元。截至2014年9月开学,已有34所学校建成投用,其余11所学校将于2015年全部建成使用。这45所学校建设项目,可新增学位62520个,使榆林城区教育资源基本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上台阶。全市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60所,比省、市规划分别超额完成236所和116所。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674所,在园幼儿150141人。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职教培训网络;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全市各类教育跨入了优质发展、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水平。严格教师准入条件,创新教师退出机制,大幅度补充高学历、紧缺学科教师,近三年全市新聘师范类高校毕业生3700多人,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科能力竞赛活动,大规模开展教育管理干部与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名优教师建设工程”,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同时,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了教书育人津贴,给农村教师发放交通津贴和生活补助,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进度,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安心从教、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大关。2014年在报考人数比上年减少近千人的情况下,全市文理两科一本、二本上线人数持续递增达到11045人,万人比居全省第三位;体育、艺术类考生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实现了“六免费”,即免收杂费、课本费、教辅资料费、住宿费、校服费、学具和作业本费;2013年春季开始,实现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58万名学生。实施“蛋奶工程”和学生营养餐计划,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覆盖面,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