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岁老琴匠蜗居民房加工天籁之音
西安 都城隍庙周边乐器工坊林立,能工巧匠不计其数,附近建华东巷一民房二楼不足20平米内的屋子里,租住着一位“加工天籁之音”的老人。他叫刘红孝, 陕西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月12日,66岁的他加工着二胡琴筒,讲述着自己一生与乐器的不解之缘。
简易民房里有个琴匠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都城隍庙建华东巷29号院落,墙上挂着一块“刘师乐器修理”字样的牌子。来到二楼,刘红孝老人抿着嘴坐在一张小木桌前,用钢锉磋磨着二胡琴筒,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桌子左侧贴墙堆放着二胡、板胡、京胡、曲胡、琵琶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以及制作胡琴的材料。
“干了半辈子,全凭手工操作。选材、打磨、装配、调音,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老人拿起琴筒和钢锉比画着说,每一锉,每一刀都必须小心翼翼,像这把小叶紫檀木的二胡算是很好的,所有材料都是一样的,琴筒制作好以后,难度最大的就要算蒙蟒皮了,蟒皮的薄厚、松紧直接影响到琴的发音。做一把普通的琴和高档琴只是选材不同,花费的工夫是一样的,都需要二十多天至一个月,工序上丝毫都不敢作假,要不然就把自己的招牌给毁了。“琴是有灵气的东西,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给它花费的工夫多,它就是个好娃,你要是只管它吃饱穿暖不言传身教,它就是个二流子。”老人说。
他从“戏窝子”里走出来
“白水是个‘戏窝子’,从小就爱看戏、听戏,我17岁开始跟着制琴能匠刘宝珍学习制作二胡、板胡。”刘红孝说,那时候老家雷牙乡好几个村子都有戏班,一闲下来就听大人们唱戏,有时候也赶到县城看戏,觉得秦腔板头特别好听,尤其是板胡拉出来的一个个曲牌,简直让他痴迷,就向人家学习拉板胡和二胡,接触上乐器之后,就喜欢得不行。刘宝珍觉得他对琴的悟性很高,算是一个与琴有缘的人,就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后来,他就修琴、做琴,名气慢慢在蒲城、澄城、白水和洛川等地大了起来,从此就走上了这条路,养活着一家子人。
2000年因生活的变故来到西安发展,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修琴,每个月都要制作上一两把二胡,生意还算比较繁忙。最近这几年,拉胡琴的人越来越多,绝大多数是退休人员,主要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