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称七成下架食品流入电商平台
一方面是网购食品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80后、90后的网络食品消费“剁手党”感慨:网络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成为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最大心结”。业内人士坦言:七成以上的“超市下架”食品流入电商平台。在日前于广西南宁市召开的西南网络食品电商发展论坛上,众多消费者、食品行业专家、监管部门和电商代表认为,海量消费者面对海量供应者,需要监管“多头”发力,才能正本清源。
食品电商交易现万亿市场潜力
据广西电商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喜荣介绍,2013年以来,中国电商食品交易呈现快速飙升趋势。2013年,中国食品电子商务总交易金额324亿元,同比增长47.9%,网购食品在网购市场总交易额占比提升到2.5%;2014年,中国食品电商总交易金额达505亿元,同比增长55.9%;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20万亿元,其中食品电商额逼近700亿元。
赵喜荣说:“近年来,中国食品电商交易额均保持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45%。中国网购食品用户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其中,女性占比超过57%,男性占比43%。”
常年研究中国电商问题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婧认为,按照这样的发展规模,2017年至2018年,中国网购食品的交易总额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这一规模很可能扩大到1500亿至1800亿元。根据食品销售的拉动效应,每销售一元钱食品,能够带动2.1元至2.8元的潜在服务消费来进行计算,这意味着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不少于上万亿元的食品电商市场规模。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食品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中国食品电子商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转变,食品电商有着广阔的前景。预计到2020年,中国食品网购占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将在0.5%至0.6%之间,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
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洪涛介绍,2016年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而中国网络食品现状是,2014年800亿元,2015年1050亿元,2016年已高达2200亿元。其中,生鲜农产品在2015年的网上交易额达到544亿元,增长了87.7%,2018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
罗婧说:“这意味着网购食品细分市场已初步形成,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机遇的背后,则是市场风险的累计和爆发。”
七成超市下架食品流入电商平台
在珠三角一带拥有新西兰牛奶、澳洲牛肉、云南米线等多个品牌“一级代理权”的代理商张晓波坦言:从牛奶、牛肉的销售来看,网络食品销售出现消费者买到“过期食品”的情况不足为奇,这是因为中国食品监管措施使不少在超市上下架的食品进入互联网电商平台。
张晓波以新西兰牛奶为例,剖析了“超市下架”食品流入电商平台的路径:
海外液态奶的正常保质期也就是10月到12个月,从生产环节到运输进入国内,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封关冷藏到开关审验,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物流运输到超市上架,还要一个月时间,超市要求的食品销售期是“不过半”,也就是说保质期超过一半时间的必须全部下架,这就意味着液态奶在国内超市上架销售的时间只有3个月。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韦万春介绍,按照国内严格的食品监管措施,超市不管食品何时上架,只要保质期只剩半年,就要求整体下架,超过半年时间,液态奶就是折扣再低,也不会有超市愿意销售。
张晓波坦言:“电商平台、超市渠道、高附加值的个人积分抵扣等渠道我都布局过,根据我经营多年的判断,七成以上的‘超市下架’食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消费者购买领域。”
广西食品安全协会副秘书长吴佩说:“超市下架的食品仍有相应的保质期,但由于营销和流量的压力,绝大部分网络食品电商不会在醒目位置标出食品销售的安全期,而是以‘低价促销’‘跳楼折扣’‘疯狂刷单’的方式,在电商平台、朋友圈等领域销售。加上物流的问题,等消费者从快递拿到食品,也就过了保质期。”
“重复消费”成最大障碍
记者对多地网购群进行的调查表明:“重复消费”成为食品电商消费的最大障碍。
记者加入的一个“风干牛肉”网购群有500多位网友,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网友们尝试购买了126家不同电商的风干牛肉,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稳定的电商获得“一致信赖”。
广西师范学院传媒系资深学者方邦超在过去半年多时间购买了130多种各式各样的网络食品,从鸭脚、鸭脖子到风干牛肉,从巧克力到蛋糕……发现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里热销的“自制时令食品”,不少都是一无生产日期、二无质量合格证、三无生产厂家,属于典型来路不明“三无产品”。
方邦超告诉记者,一些来自电商的“土法黄糖”“土法榨油”“土法红薯干”等都是用简单的塑料袋包装,没有任何生产标志,却能够在“朋友圈”里火爆销售;一些正常渠道需要冷藏的食品,在没有任何真空包装、冷链的情况下,通过快递公司同样畅通无阻。
记者采访的不少网友认为:难以对食品电商产生“品牌信赖感”,这是造成不愿意在同一食品电商中重复购买的关键原因。
广西电子商务平台领域快速消费品营销专家吕敏告诉记者,2016年7月,一家知名电子商务网站上,共销售的所谓进口蜂胶产品达到1330件,然而得到国家批准的进口蜂胶类保健食品只有13件,未获批文的进口蜂胶产品实为非法销售。
多头全面发力方能正本清源
记者采访的多位一线食品监管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经销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网络过期食品、变质食品流入消费者“口中”“餐桌”的关键在于:海量消费者面对海量供应者,这就需要监管作为“多头”全面发力,才能正本清源。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专家汤思敏认为,与传统食品消费以B2C交易模式为主不同的是,网购食品中大量出现C2C交易模式,这一点对于习惯“抓大放小”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来讲,是一大挑战。
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程监管:
首先是从流通环节,尽快根据全国性、区域性超市、物流等渠道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研究,建立基于大型平台的网购食品运输分类管理体系,针对各种不同类型和保质期的食品运输过程实现全程监管。
其次是明确网络平台在网购交易中的角色和定位,强化政府监管的权威性、科学性,提升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在网络平台执法的强大威慑力。韦万春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完全可以与电商龙头平台联手,在短时间内集中曝光一批违规违法销售过期食品的商家、品牌和企业,形成行业威慑力。”
三是从细节着手,对网购食品包装标识说明严格规范,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增加网上商品详情说明事项;增加商品外包装中文字和图形说明事项;针对网购食品标识的漏洞,定期升级规范标准指引。同时,要求平台和商家在消费者点击进入“购物车”等位置后,用醒目的文字、图形提醒消费者所剩保质期。
四是推进安全情况通报和风险警示的制度化,由当前集中在“3·15”和网购节前后进行集中式通报和警示升级为按季或按月通报警示制度;强化对网络交易秩序的监管,统筹指导本区域网络平台自律组织的建设和行业规范的完善,加大对网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记者 何丰伦)
(原标题:业内称七成超市下架食品流入电商平台 网购需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