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盗刷问题密集爆发 专家来支招教你安全用卡

03.08.2015  06:38

  话题背景

  2015年6月9日,西安市民刘先生新办理的储蓄卡被盗刷10万元;

  2014年4月25日,身在户县的姚先生发现自己从未离身的银行卡被异地盗刷;

  2013年12月18日,西安警方接到报案,某银行26位客户银行卡被盗刷……

  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案件频频发生,不只是我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案件发生。

  打开网络搜索,“银行卡盗刷”有关信息更是高达108000条,卡被盗刷,已经可以说是个社会问题了。

  盗刷缘何这样疯狂?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吗”?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应对?

  7月30日,华商报举办了“面对盗刷卡我们可以做什么——陕西银行业应对用卡安全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陈洁、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永宁门支行营业中心主任勾军涛、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高级产品经理陈百伟、民生银行西安分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李亚平、中信银行西安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魏承梁、浦发银行西安分行产品经理薛蔚蘅、兴业银行西安分行银行卡与收单业务负责人钟玲、西安银行电子银行部谢文轩、恒丰银行西安分行零售部张力、华夏银行西安分行个贷审批官王俊等10位“”专家,以及业内资深人士雷和平,共同研讨用卡安全,给大家支招。

  当下现状

  2016年之前盗刷或将密集爆发

  明明有着银行严格的风险防控保障,卡片上也承载着持卡人私密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片一直都安安静静躺在持卡人的钱包里,卡上的钱怎么就能不翼而飞呢?

  这让无数持卡人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惴惴不安。

  “银行卡盗刷事件早在2003年就有了。”谢文轩在研讨会上表示,当时的作案手段以在ATM机、进门读卡器等区域安装设备进行卡克隆为主。银行随后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安全防范举措,如ATM机上采用抖动式读卡器、防窥屏技术、将进门方式由刷卡改为按键等等来预防。此后,POS机克隆卡事件增多,犯罪分子甚至为了防止持卡人接收到交易短信后第一时间阻止盗刷,还常常在深夜零点前后进行盗刷活动。

  王俊说:“目前境外盗刷案件逐渐增多。”薛蔚蘅补充道:“我国目前力推金融IC卡,防范银行卡被轻易复制,但国外仍有不少国家以磁条卡为主,给复制银行卡、盗刷以可乘之机。

  “2015年最后几个月将是银行卡盗刷的疯狂高峰期。”钟玲提醒说,2016年,我国将关闭降级交易,磁条卡将不能再使用。犯罪分子在2016年之前,可能会集中盗取之前掌握的磁条卡账户。

  根本原因

  账户信息和密码被恶意获取

  “其实,不管是在ATM机上、POS机上做手脚,还是发送钓鱼网站、木马链接,被盗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账户信息和密码被获取。”魏承梁表示,银行后台采用秘钥,工作人员无法获知持卡人密码,更不会要求持卡人提供密码。原则上,银行账户密码只有持卡人才会掌握,而保护个人账户信息特别是密码安全,才是防止盗刷的最重要一环。

  据了解,盗刷犯罪团伙已经高度结构化、专业化和分工化。国际性的犯罪团伙之间,获取信息、拨打电话、转移钱财等分工团队不一定来自同一国家。许多电话诈骗团伙甚至有专人研究银行信贷政策,诈骗电话中遣词用语也趋于专业化,使用户难辨真假。

  十位银行专家根据过往案例,提醒广大持卡人,银行卡盗刷中,熟人作案占一定比重,所以。密码不可轻易告诉别人。

  专家们表示,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犯罪分子其实是会养卡的。所谓“养卡”,即盗取客户相关信息之后,并不一定立刻转移银行卡内资金,而是等到卡内资金金额较大之后再行盗刷。

  思辨分析

  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短板成风险源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快捷支付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逐渐兴起。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因省略部分验证步骤,给网上支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恒丰银行西安分行零售部张力表示,现在很多的盗刷犯罪就是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载体,实现快速将持卡人账户中的资金转移。谢文轩与金融时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雷和平也提到,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过程繁琐,认证步骤较多,支付成功率低,部分网站为了提高支付成功率,会倾向于选择支付更快捷的第三方支付,放弃相对复杂的网上银行,从而使银行为持卡人设定的部分保护屏障形同虚设。

  薛蔚蘅强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密码随意性强,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犯罪分子在拿到客户个人信息之后,通过不断试验甚至可以试出客户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密码。

  透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短板来看,在整个卡被盗刷的处理链条当中,无论是事前的监管、防范环节,还是事后的法律、责任等环节,其制度性的不足或将日渐显现。虽然监管和法律的出台总是滞后于实践,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导致了盗刷卡这一现象愈加频繁的出现。

  如何应对

  保护好账户密码,拥有良好的用卡习惯

  研讨会上,十位专家一致认为,只要大家拥有一定的防盗刷意识,保护好个人账户密码,拥有好的用卡习惯,就可以有效避免盗刷事件。

  首先,提高用卡安全意识。魏承梁表示,磁条卡容易被犯罪分子复制,建议持卡人尽快更换为芯片卡;储户设置密码时最好不要与生日名字有关,以防犯罪分子利用盗取的个人信息猜中密码。谢文轩表示,社交网站的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必须分开,建议开通微信账户通知。

  陈洁建议常有大额资金需要流转企业客户,最好预留一个专属手机号接收银行账户资金变动提示短信,从而把银行推送信息和垃圾短信区分开,避免重要信息被错过。

  好的用卡习惯很重要。李亚平建议,持卡人日常消费用一张专用卡(包括绑定快捷支付),这张卡中的余额只要满足日常花销就可以。薛蔚蘅建议,不要使用太多的信用卡。长期使用一到两家银行的信用卡,银行会根据持卡人消费记录分析用卡习惯,提醒不符合本人消费习惯的余额变动,保障账户安全。

  王俊提醒,持卡人如果曾经前往盗刷案件高发区,如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区旅游,回国后应尽量选择换卡。李亚平表示,不要携带资金量大的银行卡出国旅游,因为国外银行卡交易可以不通过密码进行,一旦被盗刷损失会比较惨重。

  最后,及时关注银行发布的动态信息。勾军涛表示,在目前的科技环境下,大部分盗刷风险可以防范。一般银行会在大厅摆放一些安全宣传折页,上面的内容包括提醒持卡人注意钓鱼网站、不要随意搜索银行官网以防登录假的购物网站,使用公共WIFI要注意安全等,方便持卡人学习防范。陈百伟特别强调,持卡人在办理各项业务时,务必使用本人手机号,如果手机号发生变化,要及时去银行变更预留手机号。另外要注意,银行不会向持卡人发送带有网站链接的短信。

  谢文轩提醒,遇见盗刷第一时间报案,第一时间向银行挂失(口头挂失有效期是5天,口头挂失后需去柜台办理正式挂失)。如果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被盗刷,也要第一时间向第三方平台挂失,有时这笔钱在第三方平台上还没被转走,还有机会追回。

  不安全用卡行为,你“中枪”了吗

  研讨会上,十位银行专业人士根据过往案例,总结出不少不安全用卡行为,大家不妨对照自查,看看你是否中枪。

  1.聚会结束,你大手一挥:“服务员,买单!刷卡,没密码!”服务员转身去前台刷卡,你继续坐在座位上聊天,等服务员把卡送回来。

  2.酒店大堂,你掏卡让前台划款,转过头去和同行好友聊天,直到前台刷完卡把卡归还。

  3.你出门逛街,连上了公共wifi,想起来自己刚买的衣服到货了,打开某宝确认收货输入支付密码。

  4.去ATM机取款,看也没看就把卡插入卡槽,毫不防备地输入了密码。

  5.取款结束收到短信,看也没看,心想短信提醒真的好烦。

  6.你搬了新家或者换了新手机号,有人提醒你去银行更改一下个人信息,你想能出什么事,有空再去吧。

  7.你收到一条短信,貌似是银行提醒附带链接,想也不想就点了链接。

  8.你的银行卡密码/淘宝交易密码和自己的微博密码/微信密码/QQ密码一样,都是姓名、生日等个人信息的简单组合。

  9.你还在使用传统磁条卡,银行多次提醒你,及时免费更换IC卡,可你总是那么忙……

  华商报记者 陈蕾 赵浪 实习生 张怡萱 于文婷

编辑:秦一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