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渭南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小康的起步之年。回望过去的5年,渭南给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472元和8705元、三产比重不断趋向合理,以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的崛起正不断为渭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步入“十三五”,渭南市提出了更高目标: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45900元和16000元,较2010年实现“三个翻一番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0%,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在追赶中增强
行走在渭南的街道上,一些变化显而易见:交通更加便捷了,环境更加优美了,随着万达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的落成更为渭南增添了许多繁华。
“十二五”期间,渭南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元大关,达到1469.08亿元,年均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6亿元,年均增长16.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472元和8705元,年均增长13.4%、17.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在招商引资上,成绩更是醒目。渭南市累计招商引资项目1993个,到位资金2675.5亿元,年均增长22%。实施重点项目898个,完成投资5700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累计完成8655.2亿元。大西高铁建成运营,韩侯铁路全线贯通、渭蒲高速、渭玉高速、西潼高速改扩建、渭南至大荔等20个国省道升等改造项目建成通车,华县10万吨丁二醇、秦电7#8#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为渭南加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方式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在工业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龙钢、金钼、陕化等扩能技改全面完成,蒲城清洁能源、青啤搬迁、富平生态水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不断向中高端延伸,同时,以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渭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到目前,渭南市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1户,上市公司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完成1975.94亿元和610.5亿元。在农业上,渭南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水果、蔬菜、畜牧产业产值增产显著。截至2015年,渭南市拥有现代农业园区34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8家,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5个产品入选“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1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十二五”期间,渭南市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大华山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全市3A级以上景区发展到33家,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4219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23.8亿元。与此同时,渭南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加速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4.6:50.2:35.2,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民生在超越中改善
2016年猴年春节,渭南市华阴老腔、韩城行鼓登上央视春晚为渭南市赢得了广泛赞誉。“十二五”期间,渭南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惠及民生,渭南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
不止如此,“十二五”期间,渭南市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民生累计投入资金1233亿元,占到财政支出的82.3%。新增就业4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同时,渭南市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498所,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创建标准化学校373所,6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双高双普”验收,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蓬勃发展。随着市中心医院的投入使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稳步推进,渭南市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发展到22家,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新农合参合率达99%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2.5倍,城乡低保应保尽保。11.62万城乡低收入群众通过安居工程、扶贫搬迁住进新居,80.5万人实现脱贫。51万群众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16.6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为有效改善环境,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引进纯电动公交车84辆,淘汰黄标车、老旧车4.1万辆,不仅如此,渭南市在经济发展中突出节能减排,全市淘汰落后产能670.7万吨,单位GDP耗能累计下降21%,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达标。同时,在“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中,累计拆除燃煤锅炉1325台,全市新增绿地262.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5%,建成国家湿地公园8个,210个美丽乡村建设达标,“随着大水、大绿、大空间”生态格局逐步展现。
蓝图在务实中绘就
“十三五”期间,渭南将打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追赶超越的攻坚战。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渭南市以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决胜小康为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提升、板块引领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45900元和16000元,较2010年实现“三个翻一番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0%,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渭南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渭南市将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三维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工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发展涉农加工,建成全省绿色食品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旅游业上,将整合山水陵城资源,推进全域旅游,争创4A级以上景区13个,在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和商贸服务上实现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是渭南市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将推进华山、韩城支线机场建设,推进富平到韩城、临潼到潼关等城际铁路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两纵四横”高速枢纽网,同时在水利、能源综合保障、信息网路建设上稳步开展,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渭南市在未来五年将加快构建“一核三带五板块”产业与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加快“一河两岸、五大组团”发展,推进渭华城市带建设,到2020年建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此外,渭南还将推进韩城黄河金三角中心城市建设、富阎一体化、蒲城大荔撤县设市等建设,并着力提升城镇带动能力。未来五年,渭南还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厚植绿色发展优势,通过持续改善民计民生,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为目标,不断提升渭南发展水平,让群众全面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