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西安经济总量再跨越
省统计局14日发布的“十二五”西安经济发展情况显示,五年来西安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超越和影响力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透露新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为“十三五”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安人均GDP预计达67139元
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
“十二五”期间,西安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西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10.03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0.2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65.54亿元,同比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4.29亿元,同比增长9.5%。在副省级城市中,GDP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均排第2位。经济总量排位从仅高于厦门,进而超过哈尔滨和长春。增量排位高于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厦门,比“十一五”时期提升3位。
同时,西安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50.9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65.98亿元,年均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05.38亿元,比“十一五”末翻倍,年均增长15.2%。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7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8元,年均增长15.3%,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5年西安市进出口总额1761.92亿元,外贸依存度为30.3%,达到国际惯用的30%的标准,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4.1%,进口依存度为16.2%;外贸依存度提高,说明全市经济外向度得到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竞争的程度加深。
2015年,西安市人均GDP预计达到67139元,继2014年再次突破一万美元,按照联合国最新公布的2014年收入等级划分标准,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成效凸显
新增长动力孕育成长
自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以来,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特征较为稳定。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8∶37.3∶58.9,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倚重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进展,新增长动力孕育成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第三产业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新动力也开始孕育和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邮政业,仓储业等新兴行业开始高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金融业引领作用突出,年均增速达17.6%,高出第三产业增速6.5个百分点。2015年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1%,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快了西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步伐。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增长。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充分发挥已经积聚的产业优势,实现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化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产业的突破,为西安迈向智慧城市奠定了产业基础。
现代物流坚实起步。快递业作为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壮大,2013年和2014年,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39.6%和17.7%。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仓储、物流平台优势带动下,仓储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分别增长了53.8%和20.0%。
此外,西安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0%。三大区域、各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身特点,调整产业结构,为西安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西安市各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加,成为西安市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