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大管家”24小时的守护 - 中国首个航天日走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见闻
2016年4月25日《陕西日报》第一版
本报记者 齐小英 通讯员 邢小兵 张城玮
“××卫星跟踪,5分钟准备!”“××卫星跟踪,3分钟准备!”4月24日,我国首个航天日当天,被誉为中国卫星“大管家”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仍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测控管理机房不停传出发号指令。
巨型电子屏上,偌大的地球被各种卫星环绕,彩色的飞行曲线勾勒出各自的运行轨迹。“两颗卫星进站相差2分钟,差不多要同时跟踪。”根据低轨卫星管理室主任洪涛的指挥,工程师王力轻点鼠标,迅速完成任务界面切换;工程师李卓越一边核对监控操作表,一边紧盯多星监控平台,对卫星进站前数据进行计算验证。
“跟踪开始!”号令发出,整个机房顿时活跃起来,一条条遥控指令通过键盘经由测站信息通道快速飞向太空……迅即传回地面的数据显示,卫星已执行相应指令。此时,屏幕上显示卫星运行轨迹的红色曲线,缓缓掠过雄伟的祖国版图,向下一个圈次飞去……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管部主任刘军介绍说,目前,该中心管理的卫星就有140余颗,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40多种型号卫星跟踪340余圈,判读遥测参数10万余个,加工、审核、发送上行指令和数据2300余条块。随着卫星管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前台只需7个人就能实现对所有卫星的日常管理。
如何保障这么多卫星的安全呢?该中心长管部总师樊恒海形象比喻道,由于航天器的运行速度是高铁的几十倍,卫星即使撞上很小的物体也会粉身碎骨。该中心卫星管理在完成好发送指令、轨道维持等任务外,在卫星故障诊断、在轨抢救、碰撞规避等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每当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时,作为一名航天人,我都感到无比自豪。在日常密密麻麻的卫星跟踪中,我们只有坚守24小时的守护,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太空。”工程师孙浩然语气坚定地说。
西工大建成欧盟QB50项目亚洲区最大卫星测控地面站
本报讯(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凡华 赵珍)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西北工业大学建成欧盟QB50项目亚洲区最大卫星测控地面站。QB50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与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也是目前在研项目中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航天项目。
QB50项目启动于2011年,由欧盟出资,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联合欧空局、西北工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提出。项目聚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采用50颗卫星组网,对目前人类尚未深入涉足的低热层(90到300公里)大气进行数据采集工作,采集内容包括中性粒子、带电离子的组成与分布、阻力参数、大气温度与磁场多点在轨测量等。同时,这50颗卫星还将有助于对卫星再入大气层过程进行相关研究。
西工大是项目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因此,“西北工业大学卫星测控地面站”将担任QB50项目所有50颗卫星的测控和信息接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