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计局发布“十二五”我省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15.12.2015  08:20
 

  近年来,陕西始终将建成全国西部强省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作为拉动全省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科教、经济和文化,经济强盛又是三者之中的重中之重。而东南沿海经济腾飞的经验告诉我们,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因此,陕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即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十二五”期间,陕西针对自身外向型经济发展仍存在的诸多问题,紧抓国家力推的内陆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良好发展机遇,采取全面优化投资环境等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全省对外开放的跨越式发展。

   一、陕西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一)进出口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和通关环境不断优化的组合拳影响下,陕西进出口贸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额890.40亿美元,同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7.4%,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60.24亿美元,年均增长29%,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进口430.16亿美元,年均增长27.9%,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30.08亿美元。

  分阶段来看,2010至2014年陕西外贸增长同比前一年分别增长43.8%,21%,1.2%,36%,36.2%。分地区来看,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分别以789.42亿美元,39.07亿美元,25.05亿美元占据全省进出口总值排名前三位,在年平均增幅上也实现29%,14.8%和20.5%的较高增速。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陕西进出口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末为全国第3,进出口总量由2010年的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22位。

  (二)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从进出口速度和规模上看,外资企业发展一马当先,私营企业表现抢眼

  “十二五”期间,陕西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工作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一马当先,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并驾齐驱,集体企业相配合的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局面。外资企业成为全省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支撑和新生力量,占全省进出口总量的53.3%,2010-2014年集体、私营、外资和国有企业分别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0.58亿美元、191.06亿美元、458.84亿美元、210.03亿美元,年均增长15.3%、24.2%、55.8%和3.4%。私营企业从事外贸进出口具有机制灵活、积极性高、成长性好等特点,“十二五”期间的实践证明,私营企业是开拓国际市场最活跃、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潜力的发展主体,其进出口总额比重仅低于国有企业2.21个百分点,占总额的22.2%。另外,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呈现出进出口总额比重较大,但增速放缓的趋势。

  (三)主要贸易方式均衡化发展,除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发展弱势外,其他贸易方式发展速度加快

  “十二五”期间,陕西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主要贸易发展方式。进出口额分别占到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6%和39.6%,两者之和所占的份额高达85.6%。

  从发展规模上来看,一般贸易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09.72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实现进出口额5.66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352.54亿美元;从发展速度上来看,进料加工贸易在“十二五”期间增长速度迅猛,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7.1%。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三种主要贸易方式蓬勃发展以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方式在2013年以后显示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54.3亿美元,年均增长91.4%。

  (四)外贸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出口新力量

  “十二五”期间在出口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结构的同时,政府不断通过政策杠杆,支持企业调整结构。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另一方面出台多项措施,推动出口企业从“车间型”向“营销型”转变,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培育出口基地和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集团。

  从出口商品看,陕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出口增长明显,截止2014年底,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43.7%,同比增长87.1%。陕西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飞机、石油钻机,输变电成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14年数据看,陕西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其中机械设备出口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5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倍。

  (五)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成效显著,新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截止2014年底,陕西进出口贸易伙伴共有19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194家,进口100家。美国仍然是陕西主要贸易伙伴国,其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占到陕西省的40.2%,38.3%,38.3%。受欧债危机影响,以德国为代表的对欧进出口额萎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韩国的进出口发展较快,尤其是中国台湾,2013年和2014年,累计与前一年相比增长达到118%和109%。由于三星项目的开工建设,韩国在2013年表现也颇为抢眼,进出口额较前一年增长2.2倍。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一)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积极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看,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供资金、扩大出口、引进先进技术和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推进体制改革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0年至2014年,陕西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数共766个。其中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累计实现194.85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累计实现149.65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2%。从具体年份来看,呈现利用外资金额绝对值增长,但增幅放缓的趋势。

  另外,7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并设立111家企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信息软件等领域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低碳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在利用外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光伏产业、金融资本、电子通讯、空港物流、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纷纷落户陕西。

  (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快速增长

  陕西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快速发展,“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金额70.09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74.2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比“十一五”增长2.5倍。

  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方面来看,陕西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3.64亿美元,年均增长56.1%;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8777人,年均增长58%。

  从境外投资业务方面来看,陕西境外企业投资业务新设境外企业136家(其中境外机构67家);中方实际投资20.19亿美元,年均增长44%。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带动了省内汽车、装载机、铺路机等优势机械产品的大量出口,实现了外资、外经和外贸的良性互动。全省境外投资主要分布在香港、美国、泰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涉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房地产、批发零售等领域。

  (三)新兴服务外包业茁壮成长,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

  受陕西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北软件园的建立及“发展外向经济”政策的利好影响,一大批优秀的软件服务企业纷纷落户陕西,加之西安高校群集的人才资源优势,陕西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务在“十二五”期间迅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陕西参与服务外包管理的企业有541家,执行境外合同金额4.09亿美元,年均增长44.3%。主要接包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美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等。

  三、陕西对外开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对经济增长拉动较弱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其可以具体分为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外贸依存度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大小,反映其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地区生产总值除2014年以9.7%增速增长以外,其余年份均以高于10%的增速飙升。而全省出口依存度发展平稳,变化幅度微弱,始终位于3.4%至4.8%范围之间。进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波动趋势一致。可见,受我省外贸市场集中度高、产品竞争力较弱、外商投资规模小、进出口失衡和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十二五”期间陕西贸易依存度虽然呈上升发展趋势,但依然保持在平均7.7%左右的较低水平上。

  (二)外贸发展地区差异大,以点带面特点明显,地区发展不均衡

  陕西对外贸易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受历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全省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关中地区进出口额、出口和进口额分别占到全省的97.5%、95.5%和99.2%。进一步分市(区)来看,全省的11个市(区)中,又集中在西安市,其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到全省的91.1%、85.9%和96.6%。同样,陕西外资引进也主要是靠西安市拉动,全省利用外资水平有待提升,外资在陕西投资领域发挥的作用仍非常微弱。

  (三)外贸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主要出口产品支撑力度有待继续提升

  受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汇率等问题影响,以及2011年以来,欧债、美债危机导致欧美等传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问题,“十二五”以来,陕西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平缓,总体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速为21.5%,低于全省出口年均增幅7.5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65.7%降至2014年的45.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为26.8%,低于全省出口年均增幅2.2个百分点,占2014年出口总额的比重比2010年小幅增长5.3个百分点。因此,全省外贸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四)利用外资质量较低,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与同处西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相比,陕西吸引外资竞争力不强,尽管2012、2013年以后陕西的利用外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四川省和重庆市,但利用外资的绝对值仅为上述两省(市)的一半左右。同时,从外资来源和流向来看,陕西重单纯资金引进、轻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贡献不够。另外,省内各开发区、新区、工业园区惩戒外资同质化成本较高,无法发挥引资合力与产业整体布局。

  中小企业面对国企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融资难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国有和外资企业相比,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业务发展不稳定,在资本市场无力进行直接融资。此外,中小外贸企业的担保体系还不成熟,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而有限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企业。

  四、陕西对外开放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抓住对外贸易发展机遇,为经济发展预留巨大空间

  虽然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形势趋于企稳,但国际贸易形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加之陕西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政策环境有限,招商引资平台发展水平低等挑战,因此,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抓住目前对外贸易发展良机,实现陕西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是全省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抓住国家“西进战略”的实施对陕西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陕西要借此东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要素配置,更好发挥后发优势;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发展。

  其次,要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陕西对外贸易发展提供的契机。陕西要借助自己交通枢纽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等优势,将西安打造成为欧亚合作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投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许多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优化投资环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一是建立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化的投资促进工作网络,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个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网上招商;二是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地位和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的聚集效应;三是改进投资促进方式,注重投资促进技巧,提高投资促进效果。要将举办大型招商活动和小型专业化投资促进活动相结合,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境内外投资促进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四是认真做好前期的项目准备和对接工作,把项目做深、做细,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陕西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重点项目,调动地方、企业、项目单位的积极性,确保引资取得实效;五是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关于招商引资的各种政策,健全全省投资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此基础上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搭建好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各种平台。同时一定要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创造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积极培育出口支柱产业,提升品牌竞争力

  陕西外贸发展面临产品被锁定于低端领域的困局,产品质量升级是核心命题,必须推动企业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为此,一是要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改善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充分获取技术外移效应促进陕西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有影响力的进口商品展会,继续扩大一般消费品进口,支持消费结构升级。二是要加大引进省外与海外资本的力度,选择引进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欢迎技术含量高、产业联带效应大的项目。借助上海自贸区平台,在国家金融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鼓励企业引进海外低利率借贷资金、引进技术与高端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依托相对优势进行全球投资布局,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协作,带动陕西省出口发展与外贸效益提升。

  (四)实施“三外联动”联动策略,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陕西要建设内陆外向型经济高地,实现贸易自由化,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供利用外资水平。“十二五”期间,外资企业在陕西对外贸易多元化主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外贸型外资企业将是陕西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动“三外联动”发展策略,把对外承包劳务、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对外贸易结合起来,以此带动陕西商品出口。

  陕西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建设与中小外贸企业匹配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优势,为企业提供进出口风险咨询服务,以达到减少企业损失为目的。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