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生态改善让民勤不再黄沙漫天

22.09.2014  18:16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来到甘肃民勤考察沙漠化情况。(摄影/李晓明)

中国天气网讯 人们常说“民勤城,没北门”。不是没有北门,而是北门被埋在沙漠之中了,此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民勤北线风沙危害的严重性。2014年9月18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来到了甘肃民勤。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漫天黄沙”的民勤在气候变化和生态综合治理的共同影响下,沙尘暴天气正在减少。

河西地区沙尘暴正在逐渐减少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民勤地处河西地区东北部,除了西南与金昌、凉州区相接之外,其它区域全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民勤很容易出现沙尘天气,是甘肃境内沙尘暴中心之一。从1971年到2000年的监测数据来看,河西地区的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一般为4到27天,三面与沙漠为邻的民勤县年沙尘暴日数为27.4天。1963年民勤曾累计出现沙尘暴58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

沙尘暴天气一般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每年的4月份是最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月份,9月则是最少的月份。但从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来看,近50年来,民勤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沙尘暴日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记者从民勤县气象局了解到,民勤2011年只出现了一次沙尘暴天气,2012年没有出现沙尘暴,2013仅出现一次短时沙尘暴,2014年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沙尘暴天气。

气候变化抑制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全球气温升高和河西地区降水增多是民勤沙尘暴天数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河西地区地形平坦,年平均气温为4~9℃,50年来,河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35℃/10年,高于同期全国(0.23℃/10年)和甘肃省(0.26℃/10年)。从1987年后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逐渐加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是河西地区最暖的年份,年平均气温为8.1℃,比近30年(1981~2010)平均相比偏高1.1℃。

50年来河西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与近30年(1981~2010)平均相比,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中期以后降水偏多。河西地区年降水量为40~200mm,是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并以东南的200mm左右向西北的40mm左右减少。河西走廊年降水日数在20~60天之间,河西走廊中雨(10.0~24.9mm)日数在3~6天,大雨(25.0~49.9mm)日数1天左右。

在全球气温变暖和河西地区气温升高的状况下,甘肃省大风日数减少,起沙的动力条件变差,同时随着河西地区降水增多,沙源地土壤湿度增加,也同样抑制了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综合治理为民勤生态恢复提供保障

民勤的尼龙网格沙障。(摄影/李晓明)

除了气候因素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民勤沙尘暴日数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从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民勤积极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要求,开展关井压沙、生态移民、围栏封育等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过程中,民勤县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配水面积44.18亩,地下开采水量由2006年的5.17亿方减少到2011年的0.8869亿方,用水总量从7.44亿方下降到了3.51亿方。此外,压沙方格是防沙治沙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防止沙的流动,在方格中心种植梭梭以便其很好的生长。压沙方格采用麦草、尼龙袋等材质做成,长宽都是1.5米是考虑到梭梭之间的株距问题,是民勤地区特有的一种治沙办法。

为了减轻人口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近年来,民勤组织了多次移民搬迁,供迁移人口近万人,对西渠镇煌辉村进行了整体搬迁。此外民勤在青土湖、老虎口、大西线等风沙治理区积极开展人工梭梭林的种植。

经过有效的治理,干涸近半个世纪的青土湖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8年的4.2米回升到目前的3.3米,2008年已关闭的96眼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近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文/于淼 庞利军)

(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