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丨记者手记:藏北牧民“找工作”

31.07.2021  22:33

  新华社拉萨7月31日电题:记者手记:藏北牧民“找工作

  新华社记者马卓言、吕秋平

  就业,民生之本。记者近日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采访了解到,当地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职业教育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等举措有效带动就业,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特色产业实惠多

  出那曲市区向东南行车约一小时,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的夏季牧场上,成群牦牛悠然享受着丰美的水草。广袤的羌塘草原为标准化、现代化牦牛养殖提供了条件。

  通过“公司—乡镇一级奶站—村奶源基地—牧民”的模式,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迄今已带动16256人就业,收购牛奶及肥料兑现2044.96万元,受益农牧民群众达14773人。

  生产车间里,38岁的索朗措姆熟练地抄起一团奶酪,揉搓、整形、拉抻、铺平,晾晒后就成了当地特色美食“拉拉”。

  索朗措姆家住基地附近的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凯玛村。2019年来嘎尔德公司上班前,她们一家七口人以放牧为生,年收入两三万元。如今,除每月工资2900元之外,索朗措姆每天还能将自家产的二三十斤牦牛奶以每斤十几元的价格卖给公司。

  “现在跟以前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手头有钱了,全家每年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她说,如今有了余钱,家里饭桌上的蔬菜水果也渐渐多起来了。今年,索朗措姆还用多年的积蓄在那曲市区买了房。

   职业教育助圆梦

  暑假在即,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在广场上办起了技能集中展示活动。烹饪专业的展台前,达瓦平措正专心烹制他的拿手菜——土豆丝炸至金黄酥脆,裹住软嫩的大虾,金丝虾球摆盘上桌。

  18岁的达瓦平措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我和三个同学计划在毕业后先工作几年,等攒够钱就开一家自己的藏餐馆。

  “学校会根据学生情况和其本人意愿相应加大文化课或实训课时量,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丁涛说,对于达瓦平措这样有想法的学生,学校将通过分层教学、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校园西北角的医务室是藏医药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们的实训基地。医务室负责人洛桑尼玛告诉记者,这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希望能去拉萨深造,考取藏医医师资格证并进入医院工作是很多学生的梦想。

  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那曲市人民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各专业共建立了11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目前仅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就业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有28人,月工资9000余元。

  据校方统计,近三年学校共毕业1225人,其中直接就业和升学887人。2012年起,西藏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为众多农牧区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学生创造了敢想敢梦的机会。

   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白玛赤列渐渐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创业需要资金,家庭困难的白玛赤列犯了难。

  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创业补助政策,2017年8月,白玛赤列获批了首笔5万元免息贷款,由此开启了创业之路。

  那曲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扎西多吉告诉记者,那曲市政府和银行签订协议,大学生创业实体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和创业计划书便可最高申请50万元免抵押、免息贷款。

  “创业至今,我每年都能领到2.4万元的房租和水电补助。”30岁的白玛赤列如今已是3家公司的老板,业务涵盖代办服务、就业培训和劳务派遣,每年营业额达120余万元。

  据那曲市人社局统计,2016至2020年,全市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1%,共发放就业创业补贴5530.232万元,农牧民转移就业共计36.29万人,增收31.57亿元。

  “当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迫切。我们将积极搭建农牧民技能学习平台,推动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扎西多吉说。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