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烈士遗孀薛米桂

18.08.2015  13:59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吴堡县志愿者服务总会组织开展“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我们寻找到了一位特殊人士,一位抗战老兵的妻子,她叫薛米桂,是目前吴堡县抗战烈士的配偶中唯一在世的。

一次选择,一个转折

薛米桂生于1924年,六岁时失去母亲,家中一贫如洗,父亲逃荒要饭,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只能靠粗糠、树皮、草根、榆钱、槐花这些来填饱肚子。由于家庭贫困,薛米桂十三、四岁便开始学习织布、纳鞋底。凭着心灵手巧、人长得也俊俏,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王德贵。王德贵,1921年生,吴堡县后庙山村人,年轻时,精干、英俊、敦实、强壮。凭着王德贵家庭条件的优越性,加之一家人都踏实能干,薛米桂的生活“脱饥”了,相对于过去、着眼未来,她的幸福刚刚开始。                                   

一句话,一辈子

王德贵于1941年参加八路军120师。1941年至1944年跟着八路军小部队东渡出击,深入敌占区,取得了河防保卫战的巨大胜利,使日军未敢跨进陕甘宁边区门坎一步,有力地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陕甘宁地区,保卫了黄河。

薛米桂及旧居

 

1946年,王德贵有次探家临走前和自己的妻子开“玩笑”:“假如在和敌人的对抗中我也离开你了,你会怎么办?”薛米桂:“我能怎么办!老人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劳动,和老人相依为命过日子么。”王德贵听后沉思了很久:“如果我真的因为抗战牺牲了的话,你应该重新改嫁,最起码找个吃饭的地儿!你自个儿打算吧!”过了会又补充道:“我若死了,就真的照顾不了你了。

几个月后,在八路军与国民党的战斗中(大同集宁战役),王德贵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甘洒热血。薛米桂听到丈夫牺牲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以泪洗面,她压根儿不会想到几个月前的见面竟然成为了最后一次见面,那一句悲痛的玩笑话竟然成为了事实!

漫漫长夜里她抱头痛哭,真是叫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由于过度悲伤,腹中几个月大的孩子最后也不幸流产,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的亲人只剩下了婆婆、公公了!有时候她感觉自己确实撑不下去的时候,便会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山坡上,面朝母亲河呐喊一阵、痛哭一场。

尘世间的喧嚣与感伤,就像天空云朵般厚重起伏,但思念却始终如青山溪涧般的清澈明亮,暗自承受也好,一世空虚也罢,我们义无反顾,即使留守在数不完的夜里,依然相信刹那间可以永恒。薛米桂开始了一生的“抗战”,这个抗战是无硝烟的战争,因为她面对的是过去惨痛的遭遇和未来难以预测的挫折。

从未改变的“白富美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去概括薛米桂和她的一生,莫过于新时代重新定义的“白富美”了——白于品性、富在内涵、美在心灵。

把记忆深深埋在心底。薛米桂每每想到与舍弃自我、为国牺牲的丈夫相比,自己的劳累只能算九牛一毛,替丈夫照顾好父母就是对丈夫英勇牺牲在天之灵最大的安慰。能淡化伤痛阴影的只有守候、时间,所以她放弃了多次另嫁的机会,以柔弱的女性之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面对没有种庄稼经验的窘境,她清晰记得丈夫曾经教给她的:“别人家什么时候种,你就照着把种子播进去;别人家什么时候收,你就跟着收”。起早贪黑,一个女人要干比普通青壮年艰辛好几倍的活儿,在不断的模仿与实践中,薛米桂渐渐地找到了种田的诀窍。

薛米桂二十九岁那年,经人介绍收养了一个九岁的孤儿,本来家庭就不宽裕,但薛米桂还是硬把孩子供养至读完小学,在当时这让无数的乡亲们竖起大拇指。

薛米桂在家里是个好媳妇,在村子里那是出了名的劳动模范。“生产队”的年代,队干部考虑到薛米桂身单力薄挑水困难,为了让她家里能吃到水,就做了等力交换,特意给她派了个年轻力壮的小伙挑水,安排她做饲养员。在喂牲口期间,她精心饲养,尽职尽责。到了驴产崽的时候,薛米桂为了能保住每一个驴驹,她就提前好几天整夜守候在驴棚里,一夜不合眼。在担任生产队饲养员的六年中,生产队领导这样评价她:“用这么有限的草料能把牲口饲养的膘肥体壮,并每年都能为生产队增添一头牲口,不简单!不容易!

后来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孝敬他们成为她后来几十年的使命。公公到了晚年卧病在床,每天晚上需要喝水四五次,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家里没有保温瓶,更没有热水器热水、做饭紧靠柴火,为了让公公能喝到热水,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热好热水,然后把热水灌倒罐子里,盖上盖子,等到夜里公公口渴的时候,她再把罐子里的温水倒入锅内用柴火加热,这样就能迅速的让公公喝到热水。面对有病在床并喜欢唠叨的婆婆,她不但没有嫌弃,反而显得更加耐心,为婆婆洗脸、梳头、洗衣服、擦身子、端屎端尿,把婆婆收拾的干干净净,婆婆逢人便夸:“我儿媳比亲生闺女还要好!

因为是烈士家属,自然成为了优抚对象,开始政府每月给她几十元补贴,后来增至200元,有人劝薛米桂去找相关部门再申请点补贴,她总会很淡然地笑着说:“能吃开、喝开就行了,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乡亲们谁有困难,她都会从自己织的花格子手巾中掏出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塞给别人,笑道:“我一个‘死老婆子’要钱干啥,你们拿着用”。

她从不穿新衣服,从不吃“”饭菜。衣服是补丁上打补丁,即使逢年过节穿上新衣服,也是花最少的钱买点布自己缝衣服。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老人烧伤,现在再也不能自己缝衣服了,外孙女们给她买新衣服,她先会唠叨上几天,然后把衣服压到柜子里,并嘱咐外孙女们:“我这么大年纪了,只要能穿就好了,以后可绝对不要买”。

无论什么事情她都会先人后己。村民这样评价她:“嫁到我们村70多年了,从未有过和一个人有过红脸、拌嘴的现象,老人德高望重,盛誉百里”。

她用一支坚硬、正直的“”书写人生,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后人: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灾后薛米桂现照

 

后记

2012年4月20日,老人做完饭后,由于疏忽未将灶火里的木柴完全熄灭,后火星掉在地上后引燃了堆放在家里的所有木柴,家里全部物品被烧成灰烬,老人重度烧伤(左手被完全烧掉),幸好被亲戚、邻居发现及时,后经抢救、治疗保住了性命!现在抚养伺候老人的外孙女告诉笔者:“由于在火灾中受到过度惊吓,老人一下子呆滞了很多;你看这不是左手被完全烧掉了,现在吃饭必须由人给喂,我外婆的一生太坎坷了!”薛米桂这一生的经历足以让每个聆听过她的故事的人潸然泪下。面对失去亲人的创痛和命运的折磨,依然能坚强面对;把收养的女儿含辛茹苦抚养成人;耐心、细心的照顾照顾公婆,直至把两位老人“扶上山”。

采访结束后,想着烈士们英勇牺牲的场景,想到“青山处处埋忠骨”悲壮画面,想着薛米桂坎坷的一生,看着她白发瘦躯,看着她衰老卧床,志愿者们个个热泪盈眶,真不忍心向老人说出“再见”。

让最后一个老兵尊严的活着”,这是每个“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参与者的心声。听完薛米桂的坎坷人生经历,让吴堡县志愿者们想到了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号召大家多关爱抗战老兵的家属,因为他们承受了我们常人无法领会的悲痛,他们挑战了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挫折,他们需要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70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战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片中所看到的那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斗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

今天,我们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迎面吹来和煦的微风,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争时代已不复返,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争年代那不能忘却的光辉历史,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要牢牢记住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保卫了祖国!历史不容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