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北上广吸引力减弱 超四成大学生回乡就业

25.06.2015  12:12

  一群青涩的面孔拿着高考成绩单,正在向象牙塔大门内的风景张望;一群年轻的面孔即将拿着学位证书,走出象牙塔大门,走向人生下一段旅程。

  告别四年大学生活,就业和离愁别绪一样严肃地摆在面前。

  政策导向、经济形势、城市发展、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这些可能影响就业的因素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被看作是社会思潮的“年中总结”,因此备受关注。

  日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制作的《201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回流意愿调查报告》出炉,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特别是回乡就业的意愿和原因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专业处理分析。

  新文化记者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就业问题专家的采访,对该报告的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调查初衷

  这份调查报告是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大三学生车雨璠提出意向并主创完成的。这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孩对毕业后的去向早就做好了打算:回到四川,在成都或是临近的其他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和同学们交流时,她发现,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和她一样有着回乡就业的打算,这让她产生了好奇,“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安逸的人,所以我希望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没想到,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打算,而不是去北上广,有人甚至想回到县城工作。这样的现实很有趣,大家的就业观有可能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车雨璠上网查询,那些关于大学生回流就业的报道证实了她的判断。

  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回流现象?

  影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因素是什么?

  学历、专业、性别、生源地,这些条件和回流现象有关系吗?

  回乡就业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就业趋势吗?

  在车雨璠看来,这些信息是很有价值的,不仅对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她和同学们,对所有在校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意义的。但是网上的各类新闻报道和论文、评论中并没有认真充分地阐述这些问题,于是,她决心以此作为课题,用自己所学的数据新闻的专业调查方法进行论证。

  车雨璠的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黄松爱副教授的支持,并建议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样本。

  在设置问卷问题之前,车雨璠向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们进行了采访,向他们了解更全面的就业想法和意见,一周时间制作出了50道问题的调查问卷,借助专业网络调查机构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样本。

  6月17日,长达15页的分析报告在经过多次校正核准后正式出炉。

  2012年起回流就业现象明显

  综合数据表现,41.8%的毕业生希望回乡就业,68.5%对回乡就业持接受态度。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对记者说,大学生回乡就业的现象在2012年开始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和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近年来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有所减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发达的地市级城市等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率逐年上升,甚至一些沿海沿江的县市级城市也很受青睐,比如江阴市。

  985、211高校毕业生热衷北上广

  在“非常不想回乡就业”的那9.5%群体中,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全部来自985、211高校,北上广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孙全和苏科是吉大软件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同班4年,毕业后,他们依然可以在北京时常见面。孙全在一家相当不错的软件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苏科则成功签约诺基亚公司。

  孙全老家是云南一个小镇,从西南到东北,这四年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到北京去闯出一番天地。孙全拒绝回到云南老家,他坚定地认为,从985高校走出去的学生更应该到中国人才最聚集的北京去。

  苏科老家在内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草原奔马,4年里她没少向同学们炫耀家乡的美好。如今,作为家里唯一女孩的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北京。“学习软件工程的大学生就是要到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的中心,只有在那里,才能学以致用,有所作为。我还年轻,世界那么大,干吗不去看看?

  他们相信,在北京不会孤独,他们的很多同学都以各种方式进京了,有考研的,有进国企的,还有创业的。

  东北师大传媒学院的高亚楠也进京了,她来自黑龙江,是全班唯一进京从事对口专业的学生,毕业于211高校的她将成为《读者》杂志的编辑。

  相比之下,许伟就多了几分无奈。来自福州的他是长春理工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四一年,投出不少于20封求职信,却没帮助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谋到一份大公司、世界强企的合同。他得到的回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话是:“我们需要的是985高校的毕业生,211的也可以。

  “这就是现实,我也只能接受。”最终,他被苏州一家电子公司录用,月薪5000元。

  和许伟一样,来自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王启健和张衡也屡次求职碰壁。他们“一怒”考研,一个考上吉大研究生,一个考上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未来的路似乎瞬间宽阔许多。

  记者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信息是,吉大、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的要求普遍高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每年留在吉林省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

  对此,长春工程学院副教授齐宁深有感触,他认为目前院校门槛对学生就业的确有不小影响,很多学生回乡就业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太难,而回到家乡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则要简单得多,尽管这个工作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

  记者注意到,尽管教育部在2013年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院校门槛”问题发布了禁令,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这一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隐形规则,仍然没能完全解决。

  来自东北的毕业生为何不愿回流?

  通过几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得出结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于吸引毕业生回流的作用越强。

  来自东北地区的毕业生为何不愿意回流?研究团队分析发现,家庭因素和生活成本对于毕业生回流东北的意愿贡献力最大,而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贡献最小,说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对毕业生回流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相应的,经济与环境的落后也可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回流的原因。

  对此,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近几年,吉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在50%到60%之间,今年16万名本科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的预估在7万到8万人,“这样的比例放眼全国还是比较低的。

  郑志宏说,华东、华北地区各省,本身经济实力就很强,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也有优势,再加上政策上的诱导,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意愿当然就更强,“像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每年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达到300%,也就是说,本地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完全不能达到当地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实际吸纳人数。

  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在这一问题上一直给予重视和关注,但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都影响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百亿级别的大企业相比南方数量少,“江苏江阴有多个百亿级别的企业,甚至有五六百亿量级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都是吉林省无法相比的,一汽、吉化、北车这样的大企业每年吸纳人才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一般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郑志宏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人才回流就业率较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