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城市治理的西安行动 打响治污减霾第一枪

06.03.2015  12:39

在全国率先向“雾霾”宣战,西安蓝天多了;向世界性难题“城市拥堵”开战,西安路畅了;向粗放的管理方式挑战,西安环境美了……近年来,西安通过实施治污减霾、缓堵保畅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绽放出美丽新容颜。

昨日,在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市长董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治污减霾、缓堵保畅和城市精细化管理,透视城市治理的西安行动。董军说,建设和谐宜居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执着追求的城市梦,为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型城镇化理念,不断提升以人为本、智能集约、责权统一、服务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努力把西安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的美好家园。

打响治污减霾第一枪

努力使蓝天白云成为新常态

一到北京,抬头看天成为代表委员们的习惯性动作,“雾霾”话题从未离开两会关注。事实上,西安早在201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将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

董军介绍,针对本市主要污染源特点,西安强力推进燃煤锅炉拆改、狠抓扬尘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有机污染物防治,着力提高城市生态容量,在管理手段上推行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市、区县(开发区)、街镇、村社四级3748个小网格,形成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治污减霾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

董军说:“人努力,天帮忙。去年,全市优良天数达到211天,比上年增加73天,如期退出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大气环境污染既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更是城市发展的切肤之痛。”董军表示,今后,西安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依法依规加大治污减霾工作力度,强化压煤、抑尘、减排、禁燃等专项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增加环境容量,发挥 科技 支撑促进污染减排,努力使蓝天白云成为新常态。

缓堵保畅成效明显

常抓不懈让出行更通畅

交通拥堵,堪称世界性难题。董军坦诚地说:“解决拥堵问题关乎城市发展,关乎百姓利益。市民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董军介绍,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从2012年开始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出台了《西安市缓堵保畅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4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通过综合施策,缓堵保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西安确立了交通发展先导理念,强化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推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建设投入,架设立交、打通道路、新建地铁,三年累计完成投资488.6亿元。 “如今,虽然在高峰时段、重要路段也会出现拥堵,但大面积、长时间的拥堵现象很少再发生。

缓堵保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抓、抓反复。”董军介绍,今年,西安继续将缓堵保畅列入10件惠民实事,加快实施一批缓堵工程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着力在探索建立缓堵保畅长效化机制上下工夫,促进城市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让广大市民畅通出行。

精细化管理催生“管理生产力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城市管理精细与否体现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高下。近年来,西安积极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认真审视城市管理的不足之处,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

董军指出,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对城市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实施信息化指挥、网格化管理、精量化定责、精准化操作。他说,西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按照事、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赋权于区,推动日常市场监管和执法重心下移,切实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

便民市场规范了、街头小广告隐身了、渣土车不再“疯狂”了,城市绿地多了、街道畅通整洁了、夜景越来越迷人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市100条“标准化管理示范街”展现新姿,南门地区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成为美丽西安的新名片。就在上月底,西安成功摘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这是18年来西安城市建设管理结出的骄人硕果。

董军说,城市精细化管理着眼于构建人与城市之间、城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和谐。西安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城市管理,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构建城市软实力的“精品力作”和推动西安追赶超越的“管理生产力”。

董军表示,实施治污减霾、缓堵保畅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对“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自觉践行,西安将继续构建新型城市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他说:“城市治理只有更高的起点,没有停滞的终点,必须驰而不息、常抓不懈,不断创造功能完善、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努力让市民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