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阶段目标任务、选择合理治理模式、鼓励PPP运作模式、提升设施硬件水平……河北省积极行动,制订多项工作举措,多维度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明确阶段目标任务
2015年3月,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进行全面部署。
方案明确了2015年到2017年各年度目标任务,并提出到2017年,全省所有县(市、区)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规范治理,使该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入“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轨道,跨入全国农村垃圾治理先进行列。
该省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责任人、组织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要列入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对垃圾治理工作统一规划设计,区域过大或过小的县(市、区),可适当打破行政区域,以垃圾处理场为中心,以20公里左右为半径,合理配置垃圾处理资源。
选择三种合理治理模式
河北省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情况选好垃圾治理模式。据介绍,目前,该省主要采取3种模式进行农村垃圾处理。
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即“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市)处理”;就地分散处理模式,即在镇(乡)或村庄就近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最终处理;前两种相结合模式,即优先选择交通沿线、距县(市)垃圾处理设施较近的村庄采用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将偏远村庄垃圾治理纳入一体化处理模式。
鼓励PPP运作模式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制度尚未建立,河北省要求各县(市)把农村垃圾治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承担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以及设施设备维护等运行费用,担负起主体责任。
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同时适当向村集体、村民收取保洁费用,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目前,白洋淀片区已开始试行PPP运作模式,该省鼓励各地积极推行以PPP模式为主的多种形式,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政府监督”的运行机制开展垃圾治理。
提升“硬件”水平
完善“硬件”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该省按照每个镇(乡)建设一处的原则建设转运站,按照人口、垃圾产量和方便群众投放的原则配置村庄垃圾收集设施。
在垃圾收运上,从镇(乡)转运到垃圾处理场最好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从村庄到镇(乡)的转运站可用密闭式简易车辆运输,有条件的地方可优先选用方便桶车对接的自动化密闭收集车。
在队伍建设上,该省要求各县(市)统筹谋划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一体或县城(城市)、镇(乡)、村庄保洁队伍相衔接的管理体系。镇(乡)明确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强化职责,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人员,对各类设施进行管理,促进工作稳定开展。
同时,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在承包、缴费等方面以尊重村民意见、方便村民为主,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镇乡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下一步,河北省将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制订有关技术标准、导则、图册等,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治理。(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