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团队成功研发光波长转换器件

27.05.2020  08:40

  将远小于一支普通激光笔的百微瓦量级光功率,稳定地转换为可见光。近日,西工大赵建林教授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光波长转换器件,可将近红外光稳定地转换为可见光,在丰富感知光源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光纤利用率。这项成果不仅破解光纤领域难题,也为开发其他高性能全光纤非线性光信息处理器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光学顶尖期刊。

  光纤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了光纤才有了遍布城乡连接中外的高速互联网、高清数字电视、5G移动通信。从1970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可用于光通信的光纤以来,相关领域专家始终朝着“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技术前沿不断探索。如果能够将某种波长的光在光纤中传输后直接变成另一种波长,将可以有效提高光纤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效率。但光波波长转换是一种非线性光学过程,一般需要高功率激光和精密的光学参数配合,转换条件非常苛刻。如何降低光纤中波长转换的实现条件,就成为了困扰科学家们的一个难题。

  西工大赵建林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在一段直径为微米量级的光纤上沉积二维层状材料硒化镓,利用微光纤的强烈倏逝波与硒化镓二维材料相耦合,借助硒化镓的二阶非线性效应实现了在全光纤中光波长转换的有效控制,极大提高了光波长转换效率,降低了转换能耗,

  “将一根光纤的一部分变细为原来的约百分之一,让光波沿着光纤外壁传输,而光纤外壁上裹覆有能将通信波段光转换为可见光的材料,让变色后的光波仍然可以在光纤中继续传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非常简单且高效的光波长转换器件。”研究团队的姜碧强副教授解释说,光纤中的光波长转换器件,就好比电网中的变电站,通过对光信息分级处理,让光网络更加灵活且扩容。经该技术处理的光纤,可直接接入通用的光纤通信和传感系统中,且仅需百微瓦量级光功率(远小于一支普通激光笔的光功率)即可将近红外光稳定地转换为可见光,在丰富感知光源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光纤利用率,也为开发其他高性能全光纤非线性光信息处理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这一瞬的光,我们团队整整探索了6年。”赵建林教授介绍说,2014年团队开始了实验尝试。自主设计小型实验装置,搭建完成整套光的产生、调制、感知与测量系统,将石墨烯裹覆到光学微结构上实现光的滤波、调制、开关、光速的控制等,然而始终无法在光波长的转换实现突破。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借助光谱测量、纳米加工等技术手段持续优化材料体系和器件,从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中最终实现成功的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赵建林教授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作为“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光纤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希望我们的研究瞄准国家发展的重大需要,产出更多创新成果,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引领者。”赵建林说。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