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野生大熊猫345只种群密度全国最大 揭秘调查:首次从粪便里提取DNA

27.03.2015  12:31

  新闻提示

  昨天,省林业厅发布陕西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成果报告,本报记者采访专家,为您揭秘调查幕后的真相。

  数量

  我省野生大熊猫有345只

  昨天,陕西省发布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成果报告:截至2012年5月,陕西秦岭地区野外生存大熊猫约有345只,种群数量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增长26.4%,为全国最高。秦岭大熊猫种群总体状况稳定、富有活力,种群密度0.10只/km2,为全国最大。从全国范围来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野生大熊猫分布在陕西、四川、甘肃三省。除了野生的外,我省现有圈养的大熊猫20只,与第三次圈养大熊猫数量相比,10年间大熊猫的总数增加12只,年均大熊猫数量增长率13.3%。其中人工繁育成活大熊猫7只,繁殖成活率为70%。

  范围

  西安市3乡镇有54只

  我省的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里?调查称,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中段南坡,北坡及西段有少量分布。分布范围东起宁陕县太山庙乡,西至宁强县青木川镇,南起宁强县青木川镇,北至周至县厚畛子镇,涉及4个市(汉中、安康、宝鸡和西安)的8个县23个乡镇。其中,汉中市最多,为159只,宝鸡市109只,西安市的周至县厚畛子镇、板房子乡、王家河乡一共54只,安康市23只。

  目前,秦岭大熊猫目前被隔离为5个局域种群,其中牛尾河桑园坝种群、兴隆岭种群和天华山锦鸡梁种群存在互相交流的可能,平河梁及青木川种群数量较少且距离间隔较远,难于和其它局域种群进行交流而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揭秘

  野外调查有危险队员摔骨折

  野外调查危险吗?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周站长,是1000多位调查人员中的1员。他说,从2011年7月到2013年底,他们分成组踏遍我省5市11县63.65万公顷的地方,有的地方还找熟悉当地山区地形的老百姓、背工当向导,进行地毯式搜索。

  “野外调查咋能没有危险?人多的地方,路好走的地方,一般不会出现大熊猫,所以调查时经常去的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每个队员都买了人身保险。

  “周站长说,调查要翻山越岭,在没有车行道路的地方,队员们只能背着设备、徒步行走、攀爬。许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集中调查时,很多队员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没办法回家。有的地方坡度非常陡,成70度,即使很小心,有的队员还是被竹子插伤了眼睛、腿、脚掌心,有位队员攀爬时不小心被摔骨折,幸亏没有大碍。外省的一位调查人员在调查时,不慎从悬崖上摔下去身亡。

  周站长说,他从周至去与佛坪交界的一个目的地,从早上7点出发,走了12个小时,才能抵达,晚上搭帐篷住宿,第二天才能进行调查,外面全是雪,非常冷,他们在那里住了一个礼拜。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在太白一座山上,调查人员调查时,突遇大雪封山,近100人在山上被困了一夜,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有的调查人员冻得受不了,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才成功走出去。

  最终,他们投入工作量3万余人工日,完成了2404条大熊猫调查样线,发现2004条熊猫实体及痕迹信息。

  取样

  从粪便判断大熊猫数量

  尽管见不到大熊猫的面,但总有方法能确定它们的存在,此次采用“‘咬节法’为主,DNA检测为辅”的方式进行,因此粪便成为调查的“宝贝”,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位高级工程师说,大熊猫是“直肠子”,粪便当中还存有竹节。

  换句话说,对大熊猫的调查,其实是对熊猫粪便的调查。大熊猫吃竹子、咬下竹节,消化后排出粪便,通常残留着没有消化的小竹节,表面会残留牙齿咬痕,这就是“咬节”。“通过收集大熊猫粪便中的咬节,我们可以根据齿宽等特征判断大熊猫个体的细微差别。”周站长说,每只熊猫的咬节不一样,好比指纹独一无二,通过收集的粪便来获取大熊猫数量和密度。

  周站长说,通常提取1到3块完整粪便,打散后测量竹子上咬节的长度,一般测量100个咬节数,取其平均值。如果粪便没有明显差异,300米内不会重复取样。如有显著差异,初步判断调查区内有2只熊猫,对新发现的粪便重新取样。还可利用大熊猫两块粪便之间的距离,来推断是否属于同一只大熊猫,如果两块熊猫粪便相距离5.5公里之外,就有95%的可能性是属于两只大熊猫。

  识别

  3天内的粪便成香饽饽

  此次调查中,首次采用了DNA识别法。周站长说,因为粪便表面会沾有大熊猫脱落的肠黏膜,其中有大熊猫的DNA信息。3天以内的大熊猫粪便,经过无水酒精处理,提取粘液之后就可以进行DNA检测。

  “看到大熊猫粪便,就特别兴奋,那是‘屎命召唤’啊!小心翼翼地用一次性手套把粪便装进袋子里,捡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能污染。”一位调查队员笑着说,大熊猫的粪便是纺锤形,大约10厘米长,他们戏称是“找屎队”!

  咋样判断是否是3天以内的粪便?调查人员说,如果粪便完整呈自然绿色,表层黏液完好有光泽,闻着有竹子的清香,新鲜程度为1天;如果粪便完整,向光的一面表面无光泽,贴近地面的一侧表面出现蛛丝甚至菌丝,新鲜程度是4-15天。通过3天内的粪便提取DNA,最终确定大熊猫的性别、家族等遗传学信息,为大熊猫建立起“身份证”,即个体档案。

  最终,我省的本次调查中共获得535份大熊猫DNA样品,成功鉴定出178只野外大熊猫个体,占全国获得数量的53%,为全国最多。

  背景

  为啥要进行大熊猫调查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为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家底”,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局先后于1974年至1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2003年,2011年至2014年实施了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周站长说,调查的季节也有讲究,大熊猫个体调查是在冬季和春季进行的,因为这两个季节,阔叶树落叶,视线好,温度低,如果温度高的话,大熊猫粪便容易降解,雨季也容易被冲刷,冬季的雪地大熊猫活动后容易留下足迹。相关的植被调查则是在夏秋季进行的。

  建议

  栖息地受人类干扰

  此次调查结果可喜的是,我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347864hm2增加到360587hm2,其中75.66%的面积质量良好,适宜大熊猫生存,还在太白县王家楞、太白河以及周至太平河地区发现有新的大熊猫分布区,说明秦岭大熊猫主分布区内的牛尾河桑园坝种群和兴隆岭种群均有向西侧、北侧扩散的趋势,总体分析栖息范围与10年前相比有所扩大。

  但是,潜在栖息地面积减少了。从总体情况来看,大熊猫分布区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干扰,依然是当前大熊猫栖息地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也是导致栖息地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出现的干扰,比如水电站修建、高等级公路建设、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以及随之而来对当地林产品需求的猛增,对秦岭大熊猫的3-4月份的发情交配,和秋季的产崽育幼带来了更为明显的不利影响。建议根据国家大熊猫保护规划制定秦岭地区保护规划,细化措施,切实全面提高保护能力。

  文/首席记者姬娜

  照片由陕西省林业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