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模式”:渭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本探索
核心提示:农业,是渭南发展深沉而厚重的底色,亦是农业现代化崛起并傲踞关中的亮彩。380万农业人口、936.6万亩耕地,如此优厚的农业资源条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潜能?渭南决策者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探索着
(记者 李小鸽)“云山苍苍,渭水泱泱”。奔流不息的渭河水,在渭南辖区冲积出八百里秦川面积最大的平原,也给渭南烙上了家园性符号——“陕西粮仓”、“陕西棉库”。
农业,作为渭南经济发展的根基,须臾不曾偏离决策层关注的聚焦;农业,作为渭南经济发展的命脉,片刻不曾离开过执行者的奋斗的几案。数年来,渭南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然而,囿于传统农业,产粮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尴尬始终如影随形,农民种养不赚钱的无奈始终挥之不去。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另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怎么能走得稳,走得快?
破题之举都指向一个路径:向传统农业注入科技的因素,用科技提升传统农业,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让渭南农业走上一条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之路。
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异常清晰:遵循“大农业、大资源、全链条”的思路,以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打造出农业的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提升渭南农业的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渭南市科技部门向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并举,强化农业科技在产业上中下游的贯通,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新模式,加快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发展格局。“大荔模式”便是他们引导培育的成功范例。
“‘大荔模式’的成功之处,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把握和回应,它致力于建设高科技支撑的农业、按标准化体系指导生产的农业、大品牌大物流支撑的农业、安全无公害可追溯的农业,让渭南农业实现升级换代。”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作出精辟解读。
用高科技支撑,助推渭南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升级婵变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
(本文来源:渭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