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支付小心3大陷阱 用二维码扫红包小心中病毒
昨日下午,陕西省消协金融行业消费教育示范基地开展首次消费体验活动,为30余名消费者现场上了一堂“用卡安全课”。
用公共电脑支付容易泄露资料
案例:1月,从广东回家过年的王女士,在酒店上网买机票,多次输入密码后仍显示支付未成功,但卡上的近15万元却被转走了。经过王女士的追踪发现,这笔钱到了游戏公司的账户,被采购成了游戏点卡。
提醒:使用办公、家庭外的电脑时,存在资料泄露的风险,不排除电脑已中了木马病毒,尽量不使用公共电脑进行支付,必须使用的,在使用前请先查收木马或病毒,并开启防火墙保护功能。
用免费WIFI“蹭网”丢密码
案例:2月20日凌晨1点,李先生在睡前通过手机银行查看账户,睡下没多久,短信声响起,银行发来的取款提醒,称其银行卡刚从ATM取款机上取出人民币2000元。随后,1小时不到,李先生接到了17条短信提醒,共被转走了3.4万元。原来,李先生有“蹭网”的喜好,只要有免费WIFI,他就会“蹭”。而不法分子会设置没有密码的WIFI吸引手机用户使用,一旦连上钓鱼WIFI,手机用户的操作记录就会被复制,被相关软件破解。
提醒:平时最好关闭WIFI自动连接,手动使用时,也应看清WIFI名称,尽量不在不明的WIFI上进行网络支付;同时,在登陆手机银行或者支付机构网站时,最好不要直接通过浏览器,而应用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公司专用应用程序。
用二维码扫红包小心中病毒
案例:王小姐在一家网店,挑选了一件500元的毛衣,网店承诺购物能返100元红包,随后给她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可当王小姐扫描后发现,红包界面并未出现。随后,她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并立即报了警。经警方调查,当时扫描的二维码中含有木马病毒,盗取了她的银行卡信息。
提醒:不法分子提供的二维码其实是一个木马病毒的下载地址,这种病毒被下载后,可以自行安装,并不会在桌面上显示任何图标,而是潜伏在移动终端后台中运行,持卡人的信息就能悄无声息地被盗取。省消协提醒,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