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女博士猝死医院“公函”不能代替真相

18.01.2016  12:01

  ◎朱昌俊

  1月11日,一名高知孕妇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因为先后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先是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函,请求医院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调查结论;紧接着,北医三院回应事件经过,并指出死者家属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医疗秩序;至16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声明力挺院方,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声明的程序合理性。

  在“公函”介入之前,此事的“真相”并不复杂。一是,院方对于死者死因的医学解释,是否足够客观;二是,家属在与院方的沟通过程中,是否真的存在“医闹”行为。对于前者,既然双方无法达成共识,那么,请示第三方调查机构或主管部门进行专业调查,答案应该不难得出;至于第二方面,医院监控以及警方出警记录,也应该能够予以说明。

  中科院理化所表达对员工利益的关切,出发点并非不可理解,但通过发公函的方式,则或有“介入过深”之嫌;而中国医师协会在无第三方调查结果公布前,就发布声明力挺院方,并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公函的程序合理性,同样也可以说是“用力过猛”。于是这种外力“干预”下,原本家属与院方之间的纠纷,则导向了中科院对中国医师协会甚至“科学家”对“医生”的站队角力。这恐怕也是患者家属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作为专业机构或协会,理应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专业力量,让各方达成更有效的沟通,力促事件真相的水落石出,而不是指望通过“掰手腕”角力来获得某种想要的局面。而彼此互发公文的姿态,所带来的院方与家属之外的微妙力量对比,反而令事件导向复杂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真相未明之前,机构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一起医疗纠纷事件的“态度”,在现实语境下,难免给人以一种“高级医闹”的观感。它击中的正是普通围观者心中对于医疗纠纷处置中的“公平”之块垒。事实上,作为“高知”机构与知名医院,在医疗纠纷发生后,不是找第三方机构来仲裁、调解,而都是借由各自“背景”来出面表达“态度”、立场,实在发人深省。

  而这次事件中突兀的“公函”,或只是一道象征,它代表了在医疗纠纷处置中的一种超越真相的“扭曲力”,这种扭曲力,在普通人那里,或许可能表现为找“职业医闹”,在“有身份者”那里,可能表现为找关系、拼背景,在院方那里可能是“不怕闹”。而要迎来医疗纠纷的良性处置,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恐怕都必须要走出“公函”的迷途,代之真正让真相、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