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色家园 共建美丽陕西
朱鹮。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5月26日,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开展执法装备展示宣传活动。本报记者苏怡摄
雨后秦岭。本报记者袁景智摄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陕西持续发力。
呵护自然共建生命共同体
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加上圆滚滚的身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不愧是惹人喜爱的国宝。但是,棕色大熊猫您见过吗?5月27日,省林业局对外公布了秦岭野生棕色大熊猫的珍贵影像。
棕色大熊猫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大熊猫变种个体。截至目前,秦岭已先后10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踪迹。其中,棕色大熊猫“七仔”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圈养的棕色大熊猫活体。
秦岭野生棕色大熊猫在野外的不断发现,是多年来陕西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的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
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以秦岭区域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7只到7000余只,曾经濒临灭绝的朱鹮,经过40年的保护复壮,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受威胁等级从极危降为濒危。朱鹮保护也成为人类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成功典范。
回忆起初次见到朱鹮时的情景,55岁的杜益国记忆犹新。他说:“1984年,我主动为朱鹮保护考察队当向导时,第一次见到朱鹮,感到很亲切。后来,我被聘为朱鹮观察保护信息员,一有时间就骑车寻找朱鹮的踪迹。现在只要看到朱鹮飞过,我就能顺着方向找到朱鹮的巢,最近两年发现新巢60多个。”
如今,在洋县的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人们在水田耕作,几只朱鹮就在不远处,蹦蹦跳跳地找泥鳅吃。为了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陕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洋县积极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在保护区采取“保护站+信息员+农户”模式,鼓励群众参与朱鹮保护……美丽的“东方宝石”从秦岭飞向东亚。
呵护自然,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陕西加快生态修复,建立了9大类252个自然保护地,保护地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2%;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大熊猫、朱鹮、金钱豹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频出现,种群兴旺……从陕南到陕北,三秦大地生机盎然。
蓝天碧水绘就幸福“底色”
在西安,空气监测有了流动“眼睛”——利用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实时传回近485万组PM2.5和PM10的监测数据,为及时处理空气污染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些‘眼睛’就是走航监测系统,利用出租车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实现更低成本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工作人员张彤说,目前西安有337辆出租车安装了走航监测系统。
近两年,西安的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好。2020年,西安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达250天,同比增加25天,其中优级天数56天,创有监测纪录以来最佳成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年来,陕西着力在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上下功夫、出实招,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今年4月,全省13个市(区)平均优良天数27.6天,同比增加0.3天;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PM10平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3%;臭氧平均浓度1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7%。
在第五届丝博会陕西馆榆林展位上,府谷大石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秦凯提起家乡的变化,感慨地说:“我是府谷人,家就住在黄河边。这些年,黄河沿岸绿化成果显著,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数据显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输沙量达16亿吨。治黄先治沙,几十年来,陕西不断探索治理与保护黄河的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目前陕西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全长512公里,沿岸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渭河流域的“绿色治理”一直是三秦儿女心头的大事。
关掉污水厂,引来汉江水,加固堤坝,绿化两岸,630公里渭河堤防主体全部完成,生态修复约30万亩湿地,1000平方千米的渭河生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2020年,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良好,渭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了20年来最好水质。
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陕西碧水保卫战成果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汉中、安康、商洛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重大贡献。
公众行动共护美丽家园
6月1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西安地铁2号线“生态环境专列”正式发车。
“人类不是地球上孤独的存在”“和动物一起,做大自然的亲友团”“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我们共同期待”这样的标语在车厢里随处可见,引人深思。
“此次‘生态环境专列’以清新自然的绿色为主基调,结合大秦岭的青山绿水实景,图文并茂地向公众展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环保知识,让公众成为环保的‘急先锋’,共护美丽家园。”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杨松峰说。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选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沙成塔——选择绿色出行,为减轻空气污染出一份力;少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走出办公室时,随手关灯,节能从点滴做起;看见冒黑烟的机动车,主动打电话给相关部门举报……
5月26日,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走进大唐西市,开展执法装备展示宣传活动。活动现场,121件“黑科技”装备集中亮相。“一次见到这么多、这么先进的装备,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这次先进装备展示,更让我感到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会把这些设备告诉更多人,让他们也来了解,一起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西安市民、环保志愿者杨政说。
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队长赵元伟说:“公众参与环保执法的过程,不仅增强了执法力量,还提升了执法的公信力,从执法效果而言事半功倍。”
为增进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陕西持续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不断加大开放范围、开放频次和开放力度,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1778次,参与公众超过200万人。
“美丽的大自然是你我共同的家园,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爱通过心灵在大地上传递……”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让中国更美丽》主题曲再次唱响。湛蓝的天空、蜿蜒的河流、青青的草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