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着力破解未成年人保护难题

07.04.2015  09:05

  一次次救助送回家,一次次逃跑后又被送到救助站,未成年人“ 重复流浪”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制约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传统的救助方式应如何改进?政府救助保护资金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时至今日,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保护的诸多老问题仍在不断积累发酵。多年的尴尬局面暴露的问题,拷问着政府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成为实实在在的硬骨头。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安徽省蚌埠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池州市等地加强政策创制、整合部门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破解流浪未成年人保护难题。

  为一个流浪少年转发一份文件

  2014 年6 月,滁州市为了一个流浪少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流浪少年喻子梓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从加强督促其父履行监护责任、必要时转移监护权、对抚养喻子梓提供经济援助、定时回访等方面,明确了流出地政府和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责任。这个三年被送回无数次的流浪少年自此真正地被送回了家里。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更是对所有未成年流浪者的救助范本。

  别人被送来救助站都想方设法要走,可喻子梓一进来就不想出去。滁州市救助管理站未保中心一次又一次送他回家,可他很快又一次次被送进来,或者自己找来。滁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斌说。

  发告知函、送喻子梓去特教学校等,但凡未保中心能想到的办法都用过了,但并没能让这个少年真正“回家”。每次把喻子梓送回家不久,吴斌不是接到通知说他又不见了,就是接到学校通知,说喻子梓上课坐不住,下课又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让把人领走。

  自2012 年喻子梓第一次被送回家,3 年来,连吴斌都记不清楚,送他回了多少次家。为了喻子梓,滁州市救助管理站未保中心可没少费心。

  “关键在孩子的监护人。”吴斌感叹道。

  2014年6月,滁州市下发了《关于做好流浪少年喻子梓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镇政府安置流浪未成年人确实存在困难,如果家里人没办法,孩子就彻底没人管了。”吴斌情绪有些激动。

  他说:“从2012年起,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向农村延伸。以前只是提供衣、食、住、行等简单的救助,解决一时温饱问题后,想办法送回原籍。采用这一救助方式时,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前期铺垫,满腔热忱地送孩子返乡,但要么联系不上监护人,要么监护人压根就不想认孩子,要么原籍地社区、镇村态度消极、互相推诿扯皮,总认为未成年人养育保护是家庭的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

  “市民政局和未保中心为此也想了不少计策,例如和特教学校联合办学,请专业人士或有特长的老师进行品德、文化、技能授课,进行持续稳定的课堂教育和心理辅导一个学期后,效果明显。但实质性问题还是缺失家庭关爱,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感。保护似乎有了出路,但养教仍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这一难题,同样被马鞍山市民政局写进了《马鞍山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及救助工作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社会保护理念缺失,宣传力度不够,基层社区缺乏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正确认识,社会上还认为儿童养育是家庭的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热情不高,这与政府的工作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社会组织+社工”破解救助难忍之痛

  怀远县鲍集镇的王妞妞(化名),幼年丧父,母亲因此精神失常,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王妞妞和其年迈的姥爷长期生活。因学习压力大和亲情长期缺失,王妞妞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不愿和别人接触,甚至有辍学外出的想法。蚌埠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及时指定老师与其沟通,多次会同镇民政干部和学校老师研究对策,经过多方努力,王妞妞终于摆脱了低落的情绪,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考上重点大学的志向。目前,她在学习上又恢复了班级前五名的好成绩。

  蚌埠市为及时有效对困境未成年人和进站接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心理干预和安抚,与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签订了公益免费合作协议,研究会在未保中心建立了心理辅导、心理动态研究两个办公室,指派专人驻站了解工作对象情况、制订干预方案、追踪辅导效果。

  作为国家一级站的蚌埠市救助站,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蚌埠市救助站站长门建林告诉记者:“我们在引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在积极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根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站内外社工师资源,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教育矫治、监护帮助等相关专业性强的工作。今年,我们公开招聘了3 名社工师,加强了社工力量。

  “想从民政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入手,梳理一下政府服务的过程,有哪些局限性;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后,能有哪些优势,从而为政府部门考虑‘如何适当有序有需地转移部分社会公共服务,逐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提供建议和参考。”安徽省民政厅未保指导中心负责人近期一直在为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事宜奔波。

  构建蜂窝式保护网络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池州市九华社区12 岁的小池和8岁的小冉姐妹俩的父亲出走,母亲服刑。社区了解到她俩的遭遇后,在去年的儿童节前,经过评估,为姐妹俩办了一级救助,还为其保外就医的母亲找了一份工作,基本解决了全家的生活问题。市未保中心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帮助姐妹俩辅导功课和心理疏导。姐姐小池说:“我们虽没有完整的家庭,但拥有这么多热心帮助我们的人,我们会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池州市救助站方福康站长告诉记者,2012 年,为构建救助网络,救助站主动走进社区、村镇,开展源头预防救助,并引入社会管理监督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委员会,建立一套信息排查、风险评估、风险救助为流程的救助机制。今年1 月21 日,池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并制定实施细则、信息监测制度、干预预防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职能转介制度、处置规程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首责制等,23个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而在此之前,池州市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在制度设计层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池州市以市、县未保中心为平台,依托基层民政所、社区、村委会构建蜂窝式保护网络,确保政府兜底保护;制定发现报告责任制,及时解决谁报告的问题;组建“ 救助保护信息受理中心”,将救助和未保热线进行整合,统一受理;开辟专家咨询信息库,实现三方通话服务。目前,已投入救助保护资金2804 万元,有效救助3000 多人。并将指纹采集和信息二维码标识,存入信息档案库,进行跟踪保护。

  池州市救助站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问题青少年”主要存在生活、教育、医疗、心理等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在试点中,市未保中心与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联手,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建设美好家庭、开展家庭互助,关心留守儿童、残疾困境儿童。与团市委共建12355 服务平台,与专家、社工和志愿者共建“菁菁之家、心灵驿站”未成年人保护家园。

  “ 只有把社会各方面活动都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当中,青少年才觉得社会都在关心关爱着他们,他们才会真正融入社会。”方福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