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农村的“幸福密码”

25.12.2014  23:52

今年,全市累计建成晋星创建五星村259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9000元,增长13%以上;新建成农村幸福院200个,安置老人2500名……这一串与农村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数字,不仅是一份市委市政府满怀民生情怀的答卷,更是多年来宝鸡农村发展的“幸福元素”。

2014年,我市各级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攻坚克难抓“三农”,凝心聚力促发展,全市农业持续增产,农民大幅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在实践中探 索出了农村发展新路径,破译了宝鸡农村的“幸福密码”。农村改革:幸福的基石 如果说幸福是民生的最大期盼,那么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石。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省部署,着眼城乡一体,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项项 改革举措正悄然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初,市农村改革专项小组先后下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14年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目标任务》等文件,制定了《农村改革专项小组改革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改革任务,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全市建成的1.3万多处“五小”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改革,新核发林权证1700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 快,全市流转面积达34.85万亩,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8.39%。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的土地比分散经营的土地平均增收30%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 展,命名了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0户,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4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173个。征地制度改革有 序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制订更新了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区片地价,更新后的补偿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20%-30%。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前行,完善农村金 融服务体系,实施“村村通”工程,初步构建了以ATM、自助服务终端、无线POS机为主的交易渠道,实现了金融服务乡镇100%全覆盖、银行卡助农取款行 政村100%全覆盖、反假知识宣传站行政村100%全覆盖。

晋星创建:幸福的支点

晋星创建是宝鸡农村工作的“金名片”,正是这一平台让全市各类村在升阶晋星中得到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各类村对照晋星创建指标,逐项对标核查,落实争分措施。在晋星创建的推动下,全市农民增收有新突破,基础设施有新改善,公共事业有新发 展,村级治理有新绩效,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活力。“项目到村”严格按照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五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全市 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争先进位”活动通过创新评价监测体系,细化分解 具体工作任务,对全市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测评,选出“十强镇”和“百强村”,调动了县镇村发展经济、培育产业的积极性,全市形成了镇村比拼争先、竞相发 展的良好局面;“驻千村入万户”活动动员引导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类城市资源下乡进村,32名市级领导、65个市级部门、35个企业(学校)近千名干部进 村包抓,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了各方联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乡村在线”把市、县、镇、村和农户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把各项农村工作送上网,推 动农村各项工作走上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如今,镇村发展好不好,干部工作实不实,老百姓看看镇村星级、比比得分一目了然。全市各镇村在晋星创建中所得的“新村标分”,已经成为综合反映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绿色GDP”,成为检验工作实效的“成绩单”。

美丽乡村:幸福的家园

从前年开始,我市实打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用村貌之变、生活之变和乡风之变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归宿在“”。我市按照“家园美、生活美、环境美、乡风美”的四美要求,着力打造了一批较高标准、较强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形 成了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今年,由市农工办牵头组织开展了宝鸡“十大美丽乡村”评选活动,为期3个月,经过初选、 复选、专家打分、网络投票、综合评定、媒体公示6个环节,评选出了凤翔县周家门前村等全市“十大美丽乡村”和陈仓区杜赵村等5个提名村。活动受到社会各界 广泛关注,省内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次,10万人踊跃参与投票。

在抓亮点,树典型的同时,我市始终把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作为切入点,实施了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为重点,以生活垃圾、生活 污水、乱堆乱放、河道沟塘、农业废弃物“五项整治”为抓手,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25个村的省级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积极推进60个村的 市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巩固扩大整治成效;探索出“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强污水处置,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和以沼气为重点 的清洁能源建设;设置公益性保洁员岗位9500多个,建成21个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省示范,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

如今的宝鸡农村,在美丽乡村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各县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环境面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改善,乡风文明大提 升,营造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增收富民:幸福的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农村工作永恒的话题。2014年,各级干部群众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努力增收富民,用实干为群众筑牢了幸福的保障。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将全市70多万农户划分为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五种“户型”,采取“一户一 卡一策”办法,与农民面对面地开展增收调查摸底活动,将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梳理归纳7大类31项,印发到户;发放并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 细卡》,对每一个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家庭经营资源、收入情况和增收措施做到了心中有数;根据摸底填卡情况,帮助农户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制定增收计划,明确 增收措施。市县镇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向农户宣讲政策,提供“一揽子”配套服务。一些县区还采取“一帮一、富帮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 式,千方百计帮助农户致富增收。

抓农民增收,不仅要在“”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跳出农业抓增收。今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产业促增收,按照市场运作、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 求,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突出园区带动作用,新命名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市级35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9个,其中省级25个。引导支持农民发展 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着力构建畜、粮、果、菜等优势产业格局,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模式,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推行“公司+基 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103个,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筑牢了农民增收的基 础。

一桩桩利民举措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群众的心田,让民生建设扎实迈进,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农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随之而来。这就是宝鸡农村的“幸福密码”。 来源: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