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在杨凌召开

25.08.2015  18:46
            2015年8月17日至19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在杨凌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程顺和,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贾继增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教授出席并致辞。

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现场      
            孙其信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建国以来,该校小麦育种专家为我国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育成了一大批在中国小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重大成果。进入新时期,该校将紧跟世界科技界基因学的发展,争取为我国小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小麦基因组大会为小麦界学者们搭建了一次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希望参会代表能充分利用这次会议加强交流。             刘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小麦育种进程分成3个不同发展阶段,每个新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次理论革新(第一次是孟德尔学说,第二次是小麦的细胞学发展,第三次将可能是小麦基因组学)。刘旭认为,只有把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紧密地结合,才能推动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小麦遗传育种得到发展,为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程顺和在讲话中认为,以解决小麦实际育种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在基因组修饰领域里进行更多深入研究,比如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研究,就可以进行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贾继增在致辞中指出,小麦绿色革命可以追溯到赵洪璋院士最早培育出的矮秆小麦品种,杨凌是中国小麦绿色革命的起源地之一,赵洪璋院士就是我们中国小麦的绿色之父之一。只有把金善宝、赵洪璋、庄巧生等老一辈相互尊重,互相支持,严谨务实,淡泊名利,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中国小麦育种人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小麦新的绿色革命。             报告会期间,孙其信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耐热性遗传改良》的报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orge Dubcovsky教授、国家杰青种康研究员、长江学者康振生教授等26名专家学者围绕小麦的基因组学、新基因发掘、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远缘杂交、遗传多样性及小麦抗条锈病等作了主题报告。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80家科教单位和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共谋小麦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大计。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