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巧娘”携手奔富路
3月3日,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产品展厅内,合作社成员喻洁正在介绍她们制作的手工艺品。本报记者李宛嵘摄
3月3日,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巴山巧娘手工艺扶贫社区工厂的毛绒玩具加工车间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十几名女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赶制一批毛绒玩具。门口“南郑区巾帼脱贫创业示范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
39岁的袁艳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熟练地摆弄着白色、黄色和蓝色的布片。布片经过拼接、缝制、充绒等20多道工序,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毛绒娃娃。
袁艳家在距水井村5公里的宝鼎村。她和这里的10多名女工一样,每天早上7点多把孩子送到学校,再骑十几分钟的电动车来上班,下午5点多赶回去接孩子放学,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
“照顾老人孩子、上班挣钱两不误。工作轻松,还能跟姐妹们在一起干活、聊天,心情也变好了。”同样在毛绒玩具车间工作的喻洁笑着说。
毛绒玩具,是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2017年开始做的项目。其实,合作社负责人肖秀明,早在2009年就开始带领附近镇村的留守妇女做手工艺品。随着业务越做越广,名声也越来越大,更多留守妇女加入了“巴山巧娘”团队。
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成功的背后,体现着肖秀明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人勇于担当和不服输的精神。
2006年,肖秀明的丈夫被查出患有右腿骨巨细胞瘤,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失去了劳动能力。原本在外打工的夫妻二人不得已回到了老家南郑。生病的丈夫、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年幼的孩子,肖秀明不得不一个人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从小就手巧的肖秀明想到,在医院照顾丈夫时,做过一些小手工艺品,深受病友家属的喜爱。于是她带着亲手制作的十二生肖小动物和手工小包编织品,到南湖景区摆起了地摊,第一天就卖了200多元。“首战告捷”的肖秀明,心中的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了。
从那以后,肖秀明在照顾家人之余,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钻研手工艺品上。经她巧手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订单也越来越多。欣喜之余,肖秀明却发了愁,“这么多订单,一个人怎么做得出来?”于是她想到向黄官镇妇联求助。
在黄官镇妇联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周边镇村的留守妇女经过免费技能培训后,开始跟着肖秀明做手工艺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南湖边的地摊,到拜将台景区的实体店铺,再到网店的开张营业,肖秀明将手工编织事业一步步做大。
2011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下,肖秀明牵头成立了汉中南郑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各类手工艺品的生产、研发、销售,同时还专门开展手工艺品技能培训,让更多留守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并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如今,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03人,辐射带动了670多名妇女加入,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累计为1000余名贫困妇女提供了免费的手工艺品技术培训。
“从前,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叫我‘巴山巧娘’,但是现在,‘巴山巧娘’是一个团队,更是一种精神。”肖秀明说,“不要小看农村留守妇女,她们具有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等种种美好品质,‘巴山巧娘’团队,正是激发了她们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我有信心带领大家,继续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共奔小康路。”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