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公示公告

13.04.2022  10:36

  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8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王世绍;见义勇为类:陈宝川;诚实守信类:高雪林;敬业奉献类:杜天祥、刘君孝、张彦明、苟冬云;孝老爱亲类:杨兰兰、张俊。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省委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2年4月8日至13日

  受理处室: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邮箱:shanxihrb@163.com

  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

  2022年4月8日

  2022年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事迹(陕西)

  助人为乐类

  王世绍: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的“爱心教授

  王世绍,男,85岁(1927年3月生),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王世绍出生在上海,随校西迁来西安扎根60多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世绍向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多年来从未间断。2010年起,王世绍每年都资助仲英书院的贫困学生,到2017年,他已经资助了20多名贫困生。2017年,他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王世绍及老伴仇启真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仲英书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截至目前,王世绍给西安交大助学捐款达90多万元,加上给希望工程捐款,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元。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爱心教授”铺就寒门学子求学路

  王世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副书记。有一年,他响应国家干部下乡带领农村建设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到安康工作三年期间,又报名参加到贫困山区整顿农村社队工作,深入贫困地区。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要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王世绍心里生根发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离休后的王世绍通过希望工程等渠道向特困学生提供资助,还与十几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2011年初,王世绍与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两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他每年资助3至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2017年,他又设立“王世绍助学金”,每年6万元,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还向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2018年,王世绍资助12名在校生,每人5000元。

  把钱花在贫困孩子身上值得

  王世绍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经常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参与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他的这份爱点燃了很多交大学子心中的火焰。

  2015级管院本科生杨阳来自陕西米脂县,入学后曾连续两年受到王世绍助学金资助。如今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即将完成研究生学业。杨阳说:“王老师的资助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非常感谢他和像他这样的爱心人士,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对我来说既是前行的榜样,也是奋斗的激励。

  最好的感谢是行动。大二的时候,杨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云南施甸支教活动,还去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做志愿者。研究生求学期间,他参加党建专项、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我只做了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小事

  帮助别人时出手大方,但王世绍自己的生活却简单而朴素。家里的一张桌子“服役”了四五十年,还在使用着。他说:“我和老伴每月的生活费花不了多少,剩下的钱花在教育上,花在孩子们身上,比花在我们自己身上更有意义!

  除了资助贫困生,每次听说哪里有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发生后,王世绍积极向灾区捐款。疫情期间,王世绍再次捐款2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总有人问他:“你到底图啥?”他回答说:“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党分忧、为灾区老百姓解困,这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我捐资助学,不奢求回报,帮助他们,我心里踏实。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用所学回报社会,这就足够了。

  多年来,王世绍一心向党,用无私奉献、离而不休的宝贵品质,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改变了很多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的命运。

  见义勇为类

  陈宝川:18岁少年跳入急流勇救落水母子

  陈宝川,男,19岁(2003年10月生),共青团员,钟宝镇旧城村人。当时他年仅18岁,却用双手托起了两个鲜活的生命;他还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危急时刻却无惧危险,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挽救了一个家庭。

  2021年8月4日下午5时左右,回钟宝镇东风村探亲的廖女士和妹妹带着两个孩子在河道浅滩边戏水解凉,突然看到有一条水蛇,廖女士立即将大孩子拉回岸边,听到小儿子的呼喊,转身一看,此时小儿子套着游泳圈已被水流带到中心地带,情急之下,不会游泳的廖女士立即走进急流中奋力捉住游泳圈,却没有看到水中有一道石砍,身体重心不稳,一个踉跄跌入水中。廖女士的妹妹在岸边发现情形危急,立即大声呼喊。同时刻,刚游完泳的陈宝川正在下游十几米远的石头上坐着休息,听到呼喊后的他迅速起身,看到廖女士母子已经被冲到河流对岸,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以最快速度游到廖女士母子身边,一边大声告诉廖女士不要害怕、把孩子抓紧,一边用力把母子二人往岸边拉。这时廖女士已经全身无力,所有重量全落在陈宝川一人身上,游到一半时他已经感觉体力不支,于是大声向岸边的父亲陈国清大喊,“爸爸,我快没力气了!”不会游泳的父亲听到儿子呼喊,立即到车子后备箱拿出备用轮胎,用力扔给儿子,借助轮胎的浮力陈宝川才费力地将廖女士母子带上岸边,廖女士连吐了好几口水后,乌青的脸色才得以缓和。而此时的陈宝川已经精疲力尽,坐在岸边不住的喘气。

  据陈宝川回忆,“当时看到她们溺水,我也没有多想,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不能在我面前白白地消失。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毫不犹豫地救人,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在陈宝川眼里,他只是做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在记者上门了解情况时,他甚至拒绝接受采访,经过一番劝说后才答应配合。

  廖女士感激地说道,“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充满后怕,当时要不是有这个小伙子,结果我都不敢想象,他那么年轻,却能那么勇敢地来救我们,用言语真的是没有办法表达、怎么感谢,这真的是天大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对于陈宝川的父母来说,也同样是心有余悸。陈宝川2021年参加高考,在事发前几日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即将步入人生新的阶段,开启新的学习生活、新的人生旅途,他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果没有父母在场及时提供支援,后果不堪设想。陈宝川却无所谓地笑着说:“能够平平安安地把他们救起来,我就感觉非常开心、非常值得。

  陈宝川不仅是见义勇为的小英雄,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榜样、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在备战高考期间,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主动复习,上完晚自习后还常常一个人学习到深夜,从不说苦、说累,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非常“省心”的好学生;在和同学交往中,对于同学有学习、生活上的难题总是积极帮助,与同学约定的事项绝对做到,是朋友心中可信赖、可依靠的“好大哥”;在家中更是父母的好帮手,放假在家期间主动帮助父母喂猪、干农活、整理小卖部物品,耐心、细致地辅导弟弟写作业,跟弟弟说要好好学习才能改变人生命运。陈宝川的父亲

  陈国清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事情,那时陈宝川才11岁,暑假时间到他在贵州承包的工地上玩,为了锻炼陈宝川,便让他帮忙采购工地材料,没想到陈宝川带着弟弟坐公交车把每一类材料都准确无误地采购并带回来了,让陈国清大感惊喜、意外。“他从小就比较懂事,没让我们操什么心。”这是母亲对陈宝川最简短的评价。

  如今,陈宝川已成为西安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他说他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医,报效祖国!

  诚实守信类

  高雪林:热心的哥拾金不昧赢称赞

  高雪林,男,38岁(1984年10月生),陕西省吴起县长征出租车司机。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热情服务在从事出租车行业几年里从来没有交通违法违章记录,从未与乘客发生矛盾,从未被人投诉。他总是每天准时出车,与人为便,时刻用微笑面对顾客,他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人们一致好评,为广大出租车司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诚实守信拾金不昧

  2021年1月27日晚22点左右,一位姓梁的顾客,乘坐高雪林驾驶的出租车,下车时,不慎将自己的黑色手提包落在了车里,包中装有现金、银行卡、车钥匙、手机等物,这么重要的物品丢失,梁某当时特别焦急,但是他自己记不得车牌号,不知怎么找到丢失的物品。高雪林也无法联系到失主,为了尽快联系上失主,高雪林立即将失主丢失的手提包交到了吴起县城镇派出所值班民警手中,通过值班民警联系上了失主梁某。就这样,梁某的包很快就找着了,当梁某看到包完好无损,里面的东西一样没少时,非常感激非要拿出部分现金要感谢高雪林。高雪林并没有接受顾客的感谢,他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回报,他认为这是每一名出租车司机都应该遵守的职业操守。

  文明行车安全第一

  高雪林在2010年在吴起长征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从事出租车驾驶工作,无一起安全事故,安全行车100余万公里。这几年来,他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行车最高准则,时刻绷紧安全的“”。主动积极参加公司的安全学习,时刻掌握最新交通法律法规;宁可误工也要保持车辆在良好的状态,不开“带病车”。坚持合理作息、规律生活,不开“疲劳车”;保持乐观开朗状态,从不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不开“赌气车”。坚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英雄车”。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在吴起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他更是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为文明创建争光添彩。他爱岗敬业,把做最好出租车司机作为事业追求,做出租车多年来,他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掌握了过硬的驾驶技术,用微笑来迎接来自各地的宾客,努力为乘客提供安全、舒心、快捷的服务。多年来,没有和任何乘客发生争吵,也没有被乘客投诉过。

  尊老爱幼关心他人

  其实这样助人为乐的事情,在高雪林身上还有很多。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乘车时,她会下车主动上前搀扶,并把他们安全的送到家里才离开。别人表扬他时她总是谦虚的说:“这是举手之劳而已,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儿。在家庭里也是人人称颂孝顺儿子,老人们提到儿子高雪林都赞不绝口,一家人其乐融融。在邻里关系中,邻居可能会不知道他家人的名字,但是一提到开出租车那家人他们都晓得,“那可是一家好人啊,经常帮助邻居,与人方便。未与小区里的哪家发生过矛盾,也从未听他家里吵过架。”高雪林,出租车司机们眼里的好榜样,老人眼中的好儿子,女儿眼中的好父亲,在工作中,在平常点滴事情中用她行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崇德向善的美好情操。

  孝老爱亲类

  杨兰兰:好媳妇常年精心照顾瘫痪公婆获称赞

  杨兰兰,女,34岁(1987年12月生),陕西省礼泉县石潭镇农民。11年来,她常年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公和婆婆,抚养一对年幼的儿女,经营自家8亩葡萄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博爱、坚毅、善良的形象。2021年,杨兰兰入选“陕西好人榜”。

  杨兰兰1987年12月出生于礼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父母言传身教下,从小她在邻里眼中就是一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乖女孩。2010年12月,杨兰兰经人介绍和丈夫结婚,婚后夫妻恩爱有加、其乐融融,家庭和谐美满。

  2007年,公公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隧行动不便,婚后杨兰兰就主动担起责任,和婆婆一起照顾公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2月,公公突发严重脑梗,虽然花去巨额费用全力治疗,但还是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5年3月,时隔两年后,在杨兰兰怀第二个孩子时,婆婆在夜间照顾公公时不慎摔倒,高血压引起的大脑出血,由于年龄偏大恢复不好,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欠了近10万元外债,最后和其公公一样生活不能自理,长年瘫痪在床。

  一个家庭两个瘫痪的老人,一双年幼的儿女,收入微薄的果园,外债累累的经济现状,无穷无尽的医药费。面对变故,杨兰兰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可当她看到一双可爱的儿女,可怜的老人,看到无奈的丈夫时,杨兰兰感觉到自己不能垮,这个家需要她,倔强的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她与丈夫商议,丈夫外出打工,自己一人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杨兰兰数年如一日,没让老人生过气。面对公公婆婆时常的大小便失禁,杨兰兰不从抱怨,都会及时为公婆换洗衣服,在她精心的照料下,公婆总是干净得体。杨兰兰经常换着花样做公公婆婆喜欢的饭菜。天气好时,会把两位老人推到村里的文化广场,让其和邻里拉家常。两位老人常含泪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儿媳待我比亲父母还亲,这些年真是苦了这孩子,照顾我们一家老小”。

  淳朴与智慧并存的杨兰兰,白天照顾老人、接送子女上学,穿插着经营自家的8亩葡萄园,忙完家里的事,她还开起了网店,主动帮助村里贫困户销售水果,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获得众乡邻的称赞。

  2019年年底,婆婆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临走前她抓着杨兰兰的手说,你公公以后就交给你了,杨兰兰含泪答应让婆婆放心。现在她一如继往地精心照料着公公的衣食起居、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孝老爱亲终不悔,弘扬美德好典范。杨兰兰十多年如一日,孝敬公婆、赡养子女,用柔弱之躯撑起幸福家庭,用实际行动书写良好家风。

  张俊:北京媳妇“”陕北悉心照料患病婆婆

  张俊,女,48岁(1974年4月生),现居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2008年从北京前往丈夫陈北生老家陕西延安给婆婆看病,在亲眼目睹婆婆因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后,主动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延安,悉心照顾婆婆衣食起居长达12年,任劳任怨,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她身上映射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最光辉的美德。

  “久病床前无孝子,没想到这个儿媳妇能坚持这么多年。

  “能主动从北京辞职回来照顾患病婆婆,这哪里是儿媳妇,简直比闺女还孝顺!

  “端屎端尿侍候衣食起居不说,还经常无端受骂挨打,一直不离不弃,这儿媳妇真是了不起!

  说起张俊,陕西省延安市崖里坪延长石油小区的邻里邻居,对这个从北京“回来”的儿媳妇赞不绝口。

  张俊出生于湖北,工作在北京,2006年,她和同在北京工作的陈北生相识相爱,最终修成正果,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婚后2年,夫妻俩忙于工作、忙于照顾陈北生的奶奶,一直生活在北京。

  尽孝不能等

  照顾婆婆的事儿还得从2008年说起。那年冬天,陈北生的母亲郭春萍患上重度哮喘,加上本身就患有精神类疾病,夫妻俩火速赶回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为其治病。

  那是张俊第一次见到婆婆,也是第一次看到婆婆的生活环境,记忆中的景象让她一辈子难忘。据她回忆:“那是一孔破旧不堪的窑洞,炕上地下到处是垃圾,窑洞里阴冷潮湿,散发着一股股霉味。婆婆不记得任何人,犯病时随地大小便,不时就捡拾一些野草、塑料袋、发霉的饼子往嘴里塞,潮湿的衣物直接穿到身上,胡乱吃脏东西被人阻止便会大发脾气,打骂人。

  心地善良的张俊完全接受不了眼前看到的一切,她当时哭着说:“都这个年代了,人怎么可以这样生活”。一边哭一边收拾起来。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照顾婆婆的想法。

  婆婆住院期间,张俊每天帮婆婆梳头、洗衣服、收拾床铺、做饭、擦洗身子,有时候婆婆像突然不认识她一样反手就打,犯病时口吐白沫抽搐在地,她伺候的心惊胆战,但也不离不弃守在身旁,直到婆婆病情好转出院。

  为照顾婆婆,回京以后张俊每月两地往返四次,千里奔走精力跟不上,工作也耽误了不少,于是她和丈夫陈北生商量,决定辞职去延安全职陪伴婆婆。“钱可以少挣,但尽孝不能等”,张俊的孝心像一股暖流说的陈北生落下两行热泪,两人相拥而泣。

  辞京尽孝心

  2012年,张俊再次回到婆婆身边,从此便不离不弃地照顾起婆婆的衣食起居。平时做饭时,婆婆会突然冲进厨房对她又踢又打,好不容易做好的饭会被婆婆推倒在地。一次抢夺婆婆即将塞到嘴里的塑料袋时,被婆婆轮拳打成肩胛骨裂。“这些我都不在意,最担心的还是婆婆的安全。”张俊说,尽管万分细心,还是会百密一疏,一次自己出去买菜的功夫,婆婆就在厨房自己做饭,把房子烧的一团糟。“万幸啊万幸!家具烧了可以慢慢攒钱重置,婆婆人没受伤、没受惊吓就好!”说起这件事,张俊至今心有余悸。

  孝心到永远

  2017年是张俊最开心的一年。她说:“婆婆虽然在延长油矿只工作了2年,但这些年多亏了矿上照顾,现在还给婆婆分了新楼房,最兴奋的是婆婆现在已经不再吃塑料袋、野草之类的脏东西了,贴身衣服也不再湿穿,也能自己做饭了,还会一个劲的给我盛饭夹菜,需要什么水果和蔬菜会告诉我去买,看到婆婆现在的良好状况,感觉像是做梦一样不敢相信,心里由衷的高兴,觉得一切都值了。

  谈到以后的打算,张俊说:“过些时候,我考虑把婆婆接到北京和我们一起住,这样她就能天天见到儿子,当然要她自己愿意,如果想留下来我还会陪着她”。

  张俊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却用12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不普通的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在她身上映射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最光辉的美德。

  敬业奉献类

  杜天祥:义务守护革命旧址宣讲红色历史的六旬老翁

  杜天祥,男, 66岁(1955年4月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陈家坡旧址管理所文保员、专职讲解员、照金干部学院特聘教师。2018年10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1年8月入选“陕西好人榜”。

  会议旧址管理员义务当起讲解员

  2011年5月,陈家坡会议旧址展馆建成,土生土长的杜天祥被村上安排到这里当管理员。当时展馆里没有专职讲解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参观时说,“老杜,你管理着这里,应该最熟悉这里了,给大家讲讲吧。”就这样,老杜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义务讲解。

  杜天祥上过高中,年轻时当过山村代理教师,平时爱看书,讲解这个差事对他来说并不难,他也喜欢这个差事。十年磨一剑,他潜心学习,反复训练,如今他已经成为陈家坡会议旧址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员,专职讲解员。

  一身四职作奉献一干就是十来年

  虽然讲解任务不在工作范围内,讲解也没有讲解费,但只要有游客远道而来,老杜都会毛遂自荐,义务给游客们讲解。他的想法是:游客远道而来,就应该不虚此行,哪怕自己苦点累点,他也要把陈家坡的革命历史传承下去,把照金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有人说老杜义务做讲解员,免费给他们讲解徒劳无功,可老杜从不认同,他自豪地说:“看到大家听我讲故事,并给予我赞扬的掌声,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老杜曾经是这里的专职管理员,同时还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保安、保洁员,那时村里人都打趣地说他是“一肩挑四职”。以前老杜家里开着农家乐,种着几亩地,还饲养了很多家畜,但自从他2011年担任管理员的那天起,不曾因为家务繁忙而耽误他热爱的工作,每天都是按时开门,将展馆打扫的一尘不染,将展馆看护得草木不短。至今,小小的展馆接待游客数以百万计,他总是将状态调整到最佳,精神饱满,充满激情,乐此不疲。

  自编自演顺口溜有说有唱不平凡

  刚开始为大家讲解时,老杜往往是想到啥说啥,没有章法。可是老杜是有心人,他想方设法让所有游客都深入了解著名的陈家坡会议,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让大家都喜欢现在整洁美丽的陈家坡新农村。年近古稀的他不断的阅读书籍、考证历史、多方请教,努力地完善自己的讲解体系,渐渐的他成了陈家坡会议研究的“专家”。

  老杜对陈家坡会议历史资料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出近一千多字的《陈家坡的故事》初稿,为了使自己的讲解达到最佳效果,他每天站在山坡上大声练习。

  “陈家坡不一般,明灯广场在眼前……”陈家坡会议旧址前的老树下,土生土长的杜天祥用地地道道的老陕腔,时而打着快板,时而陕北民谣,动情处手舞足蹈,让组团游客和研学的中小学生陶醉其中,仿佛又回到了一九三三年的陈家坡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

  无一例外,老杜每次的讲解总能获得阵阵掌声、啧啧称赞。他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专门“点名”找老杜讲解,许多专业讲解员也前来向老杜讨教。

  感谢党的好政策传播党的好故事

  杜天祥在每次结束义务讲解时,总忘不了把家乡照金的变化、陈家坡新村的巨大变化宣传一番。几年前,陈家坡村民还住在石头墙、石板房的旧村子,而如今38户村民都住进了集中安置的新房里,办起了农家乐,过上了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老杜一再告诉大家,村民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我要一直在这里给大家义务讲解,讲好党的故事。

  66岁的杜天祥经常说:前辈流血流汗,我们做点贡献,我愿意一直守护革命旧址,守护这笔精神财富,将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传播出去,将那段历史和精神传递下去。

  刘君孝:真心为群众一心为工作的基层信访干部

  刘君孝,男,51岁(1970年3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华阴市信访门诊主任。针对信访工作难度大、积案多的现实,他结合华阴实际探索总结,建立了信访“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为了打通群众信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市镇(办)社区设立信访门诊工作室,使矛盾化解在基层;他在办案中始终牢记为民宗旨,积极协调,使多年的信访案件得以解决。近年来,刘君孝运用自创的“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先后受理各类信访案件512件,成功化解461件,调解率90%以上。荣获“陕西省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排查化解重信重访工作先进个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勇挑重担善于创新

  2017年初,刘君孝被任命为信访门诊主任。当时,华阴市的信访工作是渭南市的“重点管理县(市)”,积压有300多件信访案件,赴省访、进京访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化解的形势异常严峻。没有方法可借鉴,没有经验可学习,他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他学枫桥、赴宝鸡、到商洛,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总结出了信访“六诊法”矛盾调处机制,通过“预诊”评估排隐患,“坐诊”疏导开良方,“出诊”便民树形象,“急诊”现场防激化,“会诊”施策破难题,“复诊”回访防纰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为了及时办好初信初访,2019年在他的建议下,全市2办4镇及114个村、15个社区建立起了信访工作室,使基层90%以上的信访案件得以案结事了。

  牢记宗旨为民解难

  华阴市某企业职工董某1988年7月因公出差发生交通事故致腿部伤残,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赔偿问题没有解决,多年来到各级信访部门上访。案件转到信访门诊后,刘君孝犯难了,难在时间跨度太长。他综合考量当事人存在伤残及家庭困难,带领工作人员多次与主管部门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主管部门给董某一次性生活补助11000元,长达30年的信访案件得到解决。

  岳庙办某村民屈某长期在外打工,不在本村居住,属于人户分离。2014年该村被定为空壳村,村委会将屈某房屋拆除。屈某回乡后看到自己的房子化为乌有,无家可归,多次找村上和办事处讨说法,但问题得不到解决。从此,他走渭南、赴西安上访长达7个年头。案件转到信访门诊后,刘君孝及时召集门诊工作人员进行“会诊”,先后走访50余人次,召开协调会5次。在协调会上,他说:“为屈某找家,是屈某的权利,是我们的责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屈某的住房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屈某满意并自愿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

  某村民吴某,承包了渭河河道内的130亩地,种植粮食作物。2019年7月,华阴市河务局对渭河管理范围的“四乱”问题进行整顿,吴某约2亩左右的玉米地被旋耕,大约损失1000余元,为此,吴某来到信访门诊反映情况。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华阴市河务局旋耕玉米地无违法不当行为,不应补偿。刘君孝看到吴某老伴智障,儿子服刑,还要抚养一名小孙女,年近八旬的他还在种地谋生,心里不是滋味,他组织信访门诊全体同志捐资1000元送到老人手中,老人非常感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年来,刘君孝带领信访门诊一班人,紧扣“事要解决”这一主线,不忘初心,为民解难,社会信访案件大幅减少。2019年陕西省华阴市的信访工作由陕西省渭南市的“重点管理县(市)”一举跃升为陕西省“省级信访先进县(市)”,2020年7月陕西省信访系统“人民满意窗口”现场会在华阴市信访门诊召开,华阴市信访门诊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受到群众的好评。

  张彦明、苟冬云:林场“夫妻哨”用情守青山、用爱写奉献

  张彦明,男,49岁(1973年11月生);苟冬云,女,47岁(1974年10月生),夫妻二人均为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留凤关林场职工。自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夫妻两人舍家为林,与大山为伴,坚守留凤关林场榆林铺管护站28年,寒来暑往巡山、播绿、护林,为保护秦岭森林资源、守护秦岭生态安全甘于奉献,被誉为“守护青山绿水的最美夫妻”。2020年9月,张彦明被评为全国“最美护林员”;11月,夫妻俩被评为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2021年8月,夫妻俩入选“陕西好人榜”。

  张彦明和苟冬云是凤县留凤关林场的两个普通林业职工,28年前来到留凤关林场,他们夫妻二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经历了凤县林业从伐木生产到生态管护的转型,他们的角色也从指导民工生产的施工员,变成守护绿水青山的护林员。他们把对青山深深的爱烙在了心里,把对山、水、林、草的情融入到每天的巡护工作中。他们虚心学习,勤俭持家,以诚待人,孝敬父母。他们扎根林区,以站为家,用情守护青山,用爱书写奉献,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夫妻二人所在的榆林铺管护区有2881公顷,全部处于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区内分布着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华山松等树种,以及林麝、黄喉貂、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这么大的区域,夫妻俩全部巡护一次需要5、6天时间,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巡护路线大部分是崎岖的林间小路,要靠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遇到陡坡和大石头,不仅需要双手往上爬,还得预防着脚下打滑,爬坡溜坎趟水是常事。2019年9月,张彦明到林区里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采集卡,过河踩踏石的时候,不慎摔伤,造成尾椎骨骨折,医生叮嘱他要卧床休息3个月,想到管护站里人手少,任务重,张彦明仅仅休息了3周就返回了工作岗位。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是森林防火期,为了让更多群众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张彦明夫妇在巡护时挨家挨户上门开展防火宣传。张彦明还开辟了新的宣传阵地,抓住村民办红白喜事聚集的机会发传单、讲解防火知识。这些年来,榆林铺管护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和其他林政案件。

  为了便于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他们夫妻选择在同一个管护站工作,夫妻管护站也就孕育而生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夫妻长期扎根林区森林保护的工作中,无法共同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苟冬云父亲因病去世时,苟冬云因工作的原因不能赶回,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而成为终身遗憾。他们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张彦明在整理孩子的卧室时,发现他的枕头下有一张妈妈的照片,而在照片的背面,他画了一个哭泣的小孩,旁边用汉字和拼音合写着一句话:“妈妈,我想你!”作为父母的张彦明苟冬云看到后很难过,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只能将儿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无法陪伴儿子成长。虽然现在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但是这成为他们心里无法弥补的愧疚。

  与其他护林员一样,张彦明夫妇一直与森林为伍,以寂寞为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浩瀚的林海。“这些年管护区里的树长得更大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山也变得更绿了。看到这些,我们心里也感到很自豪!”张彦明夫妇说,“让秦岭常绿、河水常清、野生动物长存,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