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汉22年定点补锅坚守诚信立业
“在 西安 建国路玄风桥一带,提起80多岁的张福安师傅修锅换底的手艺,没人不竖起拇指的。”寻找西安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人报道后,有热心读者向记者提供线索。
●16岁开始学手艺 三年席地休眠不言苦
5月4日中午,记者来到玄风桥街道时,街道边的修理摊前,张师傅脚穿高筒胶靴,全身工作服,脚下摆满的大大小小不同尺寸铝锅底,手工敲打出的簸箕和木榔头等工具,格外惹眼。满脸皱纹的老师傅十分健谈,虽然有些耳背,但与记者的交流依然顺畅。
“今年82岁了,16岁时在河南郑州乡下老家,为讨口饭吃,便跟同村人学起了钣金补锅换底的手艺,这手艺已经66年了。”老人说到自己的手艺时,满是感慨和得意。“那时候学手艺苦,刚开始当学徒,不让动剪子、榔头,要先给人人家做饭、洗衣服、看孩子打杂,两年后,才让你上手,天气再冷再热,每天都是在师傅家中的地上铺张席子睡觉休息。从剪纸开始练习剪工,到出徒时,要剪圆就是圆,剪直一定成线,为了练习,常用大剪子剪废料练习,剪刀磨得虎口血肉模糊,一个能拿出手的好工匠,至少要干10年,才能出来,这是硬功夫。”老人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学徒经历。
●老匠人感叹:20年前风光的生意如今面临消失
老人1948年带着手艺逃荒来到西安,后在东门外一家钣金厂开始了工作,后来辗转多地,1993年退休后,为贴补家用,就在玄风桥街道边摆了修锅摊点,一直到现在,起初生意好时,一天能挣近300块(当时一月的退休金只有130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令人羡慕的收入。
“换一个铝锅铝壶底,5块到20块不等,现在生意大不如前,四天来只挣了1块5毛钱,好在有退休金,不靠这个生活。生活富裕了,现在都不再烧煤和柴禾,用上天然气和电磁灶,很少再使用铝锅、铝盆,都用不锈钢的了,锅底漏了都直奔超市再买一个,补锅换底的生意自然冷清,现在一个月最多能收百十元,现在没人愿意干这了,恐怕以后这活计没人干了,我现在每天出摊,就是图个能运动。”老人与记者交谈时诚恳地对记者说。
●老匠人坦言:22年诚信经营赢得好口碑
“剪、卷、敲、铆、滚、咬,敲敲打打,画画剪剪,看来简单,说起来还讲究技术。22年了,我一直在这里摆摊补锅换壶底,没换地方,没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的是手艺和质量,不怕人来找,靠的是信誉和回头客,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善待人家,这样才能长远。”老人操着河南口音向记者传授生意经。
城市中即将逝去的老手艺很多,比如:走街串巷的磨刀人、补锅人、修笔人……这些曾经红火的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衰微,更多的成了一种难忘的记忆。本报邀您一起寻找那些正在消失或衰微的传统手艺行当。如果您的身边有这样的老手艺人,欢迎拨打965369提供线索。
本报记者 张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