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垃圾分类历经宣传教育、试点和全面推广3个阶段,自去年5月开始试水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先后在增城等8个区建立了示范街、镇,目前已回收废玻璃2416吨、废木材1502吨、废塑胶1400吨和废碎布8万吨,有效推动了源头分类和二次分拣,大大减少了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量,走出了一条以物质回收利用促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广州市试点推行的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由从事回收利用具有资源价值和一定经济价值的低值物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将服务前延至垃圾产生源头,将回收利用等作业与分类服务捆绑在一起,可有效解决人力、财力和物流困难,是一种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过去,广州市垃圾分类依靠政府及公共事业机构来解决人力问题,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将18个处室的副处长派驻街道蹲点指导两个月。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能持久,群众缺乏参与积极性,叫好不叫座。为此,广州市去年动用了企业、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等力量,按企业化运作方式提供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引导与督促群众自觉分类,保障了人力的可持续性。
广州市采取与其他垃圾处理作业捆绑的方式,解决了分类控制的资本化难题,便于财政补贴制度化。该市出台了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阶梯式计费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区强化物质回收的积极性;出台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保障了第三方和分类排放者的利益,激发了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这些制度化措施强化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良性互动,打开了垃圾治理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新局面,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分类处理和物尽其用,因此必须设置配套的分类处理设施。目前,许多城市没有分类处理设施却强推垃圾分类,群众感觉是在做表面文章,为了分类而分类,自然就失去了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广州市将分类服务与后续分类处理捆绑在一起,并根据回收利用的废物量给予补贴,形成了分类垃圾逆向物流,让物流成为一种生产力,保证了分类垃圾得到分类处理。
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垃圾分类第三方企业化服务模式,核心就是通过强化垃圾的物质利用来促进垃圾分类。该市在利用现有工业产能强化资源回收利用的同时,加快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加强了易腐有机垃圾的分类处理。此外,该市还创新体制和商业模式,重视利益的驱动作用,完善垃圾财政补贴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垃圾全程、综合和多元治理,切实加强垃圾的物质利用,并以此促进垃圾分类,找到了垃圾分类的抓手、推手和先手,让垃圾分类变得简易、可衡量和可持续。(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