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向贫困发起总攻

10.12.2015  23:59

  本报记者 艾庆伟 本报通讯员 王强

  2018年前,延安要在陕甘宁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延安市委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上,牢记使命,大步前行,率领延安儿女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延安迅速在全市出台了领导包村、干部包户、一对一帮扶政策,走上了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电子商务扶贫等不同模式的扶贫之路,确保了全市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有产业、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在新常态下,延安扶贫逆势而上,顺势而行,走在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前列。

  谈到延安的扶贫,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充满深情地说,我们干部心里始终要装着老百姓。只有带着对贫困百姓的深厚感情去扎实工作,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

  “干部心里要装着老百姓

  正因为干部心中有老百姓,延安的扶贫工作实打实,不走过场,在扶志、扶能、扶产业上下大力气,扶贫工作亮点纷呈。

  产业扶贫是延安扶贫中一大亮点。记者在苹果产业大县富县采访了解到,该县苹果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量50万吨,年产值20亿元,这一产业不仅是农民最重要的钱袋子,也是富县5600多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12年,富县苹果产业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拐点”——扩大种植面积已无可能,提高单位亩产已近极限。更让富县人郁闷的是,富县苹果需要贴牌才能卖上个好价格。农民的钱袋子厚起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要以此项产业带动全县1.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就更加困难。

  经过调研,时任富县县委书记冯振东提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陌生的方案——创建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并同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冯书记说,富县要做的是,通过创建活动,消除从“小生产”到“大市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之间的“血栓”,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政府思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一个叫“富红”的果业合作社进入了县委、县政府的视野。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合作社,以羊泉镇上良村80个家户为基础,以农民抱团的方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商标销售,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

  2015年,在县里提出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户进行一对一扶贫时,富红果业合作社采取社里党员带身边、领导带周围的办法,推出跨乡镇区域扶贫模式,对身边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建立起富县千亩矮化苹果扶贫基地产业园,社里为这些无技术、无资金、无管理入园的贫困户除提供资金、管理和技术培训外,还按月给他们发工资、年底统一参加社里分红;对周围其他乡镇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社里为他们发展苹果产业提供资金,并抽出技术员分散到贫困户的果园里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

  “富红”的创办人孔祥鹏说,如果“富红”的前身是果农的经纪人,那么今天的“富红”就是果农的经理人和产业扶贫的领头雁。

  在政府的扶持下,如今的富红合作社发展为拥有社员800多户、其中100多户是来自富县羊泉镇上良村以外其他乡镇的贫困户,固定资产1045万元、生产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果园1.1万亩,年赢利240多万元的苹果专业合作社。“富红模式”在全县推广后,具有“富红”血脉的数百家合作社成为富县扶贫百姓致富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力量。

  在扶贫工作中,富县除了把国家、省、市、县各项扶贫资金绑捆在一起,在苹果产业上做文章,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农田经济林权抵押贷款,通过“商业银行+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办法,建立了果树林权抵押贷款联合体,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和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目前,全县有29家这样的果业合作社(企业),帮扶贫困村120个,扶持贫困户870户,栽植苹果1360亩。全市有这样的专业合作社289个。覆盖860个村,扶持贫困户2.6万户。

  像富县一样,延安全市的产业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延长县家禽养殖专业户张养谱,精心打造出“二海家禽散养合作社应运模式”,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扶持办法,在延长、延川等县80多个村吸收500多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户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全市13个县区发展合作社343个,覆盖贫困户1.1万户、3.1万人,产品已覆盖到延安、西安等地。市上还通过设立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林权抵押、加强中省产业扶贫资金和互助资金管理等,多渠道为贫困户发展苹果、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证贫困户家家有致富项目,户户有增收产业。

  “扶贫创新的智慧在民间,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生态扶贫是延安扶贫的一大亮点。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奋斗,延安的大地由黄变绿,延安成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如何通过退耕还林让群众富起来,让贫困户脱贫,延安的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条成功的路子。“群众栽树、政府买单、干部联村、生态致富”便民联运机制是吴起县生态扶贫的一大创新。

  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说,“生态扶贫”的核心是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工作机制,把党的扶贫政策与群众自觉致富、政府生态管理与群众自发植树自觉管理、法制生态与群众德治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理生态的统一。

  “创新的智慧在民间,我们需要有发现的眼睛,用群众的智慧解决好群众的致富问题。”说这话的时候,吴宗凯加重了语气。

  2015年年初,吴宗凯在调研县上生态扶贫时,民营企业老板冯建福主动找上他,要在所承包的白于山区4.5万亩荒山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态农场。冯建福说:“那里是自己的家乡,我最清楚父老乡亲需要什么,建一片生态致富一方百姓,这是我的愿望。”吴起县最终走上了政府规划,企业带动、农户自建,事后补贴的生态扶贫之路。

  “发展的动力在民间,有时候我们只需加把力

  石头镇盘曲河村是洛川县南部塬区的一个贫困村,在实施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县上把盘曲河村确定为整体移民搬迁村,群众搬迁后面临着生产无基础、生活无依靠、致富无产业的现实困难。洛川县在石头镇组建了以搬迁户为主的“好帮手”劳务公司,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织具有务果专长和务工特长的“搬迁群众”,到镇区周边及周围乡镇的果园打工,每天挣收入150多元钱。村民李会民一家从盘曲河村搬到镇政府所在地修建的移民安置楼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塬面上的人致富门路广,挣钱的机会多,不但自己打工,同时动员媳妇参加了“好帮手”劳务公司组织的务工队伍,每天净赚120元。打工赚了钱的李会民还买了一台小型铲车,由“好帮手”劳务公司介绍到社区建设项目部搞基建,半年时间就挣了2万多元。像好帮手这样的劳务输出公司在全市160多家,年组织劳务输出5.6万人次以上。

  在政府引导下,农民互相帮助已成为延安扶贫的一大亮点。他们创建了深受农民欢迎的互助资金扶贫模式。目前,延安已发展了247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子长、洛川、宜川、甘泉等县在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新路子,推行镇村两级管理新机制,实行“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的管理模式。扩大会员规模,提高会员股金,放大借款额度,一次性借款可以放大到2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棚栽、苹果、运输等产业,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困难问题,累计发放借款2.1亿元,累计扶持贫困户1.8万户次。通过互助资金帮扶,入会贫困户户均收入增加3500元以上。文化产业扶贫模式是延安扶贫的又一亮点。安塞县充分依托文化大县盛誉,利用腰鼓、剪纸、绘画、民歌四大文化资源优势,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寻找致富之路。先后对全县有特长的贫困户进行各种文化人才培训4期,培训200多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还组建了50人的腰鼓表演队,培养出王毅、杜荣荣等10多位民歌手;涌现出一批如田爱连这样的剪纸能手。安塞结合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组织编排了民歌、说书、小品、快板等曲艺节目,在乡村巡回演出,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推广安塞文化扶贫模式,使之成为延安脱贫致富的重要发展模式,

  这一个个成功的扶贫模式,正强力推动老区延安的扶贫工作向既定的目标大步迈进。

  延安干部群众对2018年前整体脱贫信心百倍。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到2017年底,延安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现有的20.52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99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行列。今年底,延安的吴起、志丹、黄龙三县将率先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