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建设集体行动 陕西角色如何扮演
【新闻前瞻】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其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定位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相关学者和人士认为陕西抓取博鳌时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应该呈现在三大方面。
承东起西 连接南北 建设交通新“高地”
《愿景与行动》中提到支持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这不仅是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肯定,也对西安国际港务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大通关促建大通道,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向西与新疆建立面向中亚的开放通道,向东与连云港港、青岛港、天津港建立面向亚太的开放通道,向南与广西建立面向东盟的开放通道,向北与内蒙古建立面向俄罗斯的开放通道,通过陆空联动、海铁联运、多式联运,使陕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实现通江达海、联通内外的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宣传办李姓负责人认为:建设“西安港”主要有四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积极探索,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全面开放和改革,其次,建立“西安港”是国家做好陆海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第三,“西安港”的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具有统筹陆海、构建亚欧经济新版图的战略意义,而且极大改善了陕西的口岸通关条件,打破了陕西进出口产品只能依赖沿海沿边和空港口岸转关的现状。第四,“西安港”是中欧班列的重要平台,西安可以打造黄金通道,通过“西安港”走向世界。以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品位,搭起一条西安与国际间经贸、文化、人员、技术交流的桥梁。
依托人文优势和科技创新 打造陕西文化新“高地”
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领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从文化产业方面来讲,不仅要聚焦文化服务业,形成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还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一是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学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意设计、动漫艺术和数字产业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二是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现大通道,走向国外。从科技方面来讲,陕西科技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可以在西安建立“上合组织大学中国校区”,组建与中亚各国大学合作联盟,与沿线国家、地区及省份在西安合作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中亚国家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互通有无 寻求共识 突破内陆改革新“高地”
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定位,给西安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在西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任保平看来,更好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给陕西的定位更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陕西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发展,同时要带动甘肃、青海、宁夏的开发,把这一带形成一个向中亚、西亚、南亚发展的通道。为什么会定位为“内陆改革新高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白永秀院长认为,陕西在深化改革方面具有代表性。首先,陕西的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例,从50年代开始,传统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既然是“新高地”就必须有代表性,陕西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很具有代表性。第二是深化农村改革,陕西的农业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传统农业,要进行农业改革可以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农村城镇化这几点着手。第三是陕西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具有代表性,以往的行政体制具有计划经济和传统模式的烙印,需要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李楚楚 杨立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