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一热再热

04.08.2015  13:55

  好的作家分两类,一类是火一阵子就逐渐淡出;另一类是不断地火,像老火煲汤。这两类作家都会被写进文学史。

  张爱玲是属于后一类的作家。

  在本届香港书展上,仍然不乏张爱玲写的书和写张爱玲的书,而且常印常新,读者不绝。这不,又见到一本写张爱玲的新书,这本书是《回忆我的姐姐张爱玲》,作者张子静的确是爱玲的亲弟弟。因为不是写作圈的人,几乎没人知道张子静,但熟读张爱玲文字的人,倒是知道有这么一位“生得很美”,但是“没志气”的胞弟。所以做作家的亲人也是双刃剑,固然可以青史留名,但任何不恭的事却也一并流传了。

  张子静的文字朴素到极点,有点无师自通的大家风范,张爱玲虽然对他并无关照,但他行文依然温厚、纯良:“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这种豁达敞亮的心境,超出张爱玲和胡兰成,那二位至死都互踩,毫不相让。

  记得前几年刚得张爱玲的《小团圆》,通篇都是翻旧账,把胡兰成贬得体无完肤,以致很多文学女青年都以胡为死敌。当然胡兰成也没闲着,他也在书中不断申辩和指责,两人的恩怨纠缠不清,生前如此,死后亦然。

  张爱玲在晚年几乎失踪了,独居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直到一九九五年,才女西去,两岸同掀“张热”。考察一下历次的张爱玲热,居然都超出了读书界,这是最有意味的事情。

  上一次的“张热”,是在上世纪末,到处都是一片对未来的茫然,彼时读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更让人感怀。加上琼瑶对她作品的电视改编,让张爱玲成为雅俗共赏的唯一选择。因为张爱玲的后期作品都交给了皇冠老板平鑫涛,所以琼瑶也就夫唱妇随了,近水楼台的结果,是把死去的张爱玲复活了。

  这一次的“张热”,是在新世纪,仍然还是一片茫然,加上金融危机的捣乱,还多了一份绝望。此时《小团圆》的出世,恰好潜入许多渴望心灵鸡汤的空虚内心,让大家在情感上先小团圆一把。

  很多人都在争议宋以朗出这本书究竟是否道德,因为按照张爱玲的遗嘱,《小团圆》是要销毁的。但作为张的遗产继承人之子,宋先生还是违背遗嘱出版了。当然这在出版史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当年的卡夫卡,让最好的朋友在他死后烧掉他所有的作品,但那个叫布劳德的家伙不但没有烧掉,反而出版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正因为有了他,世界文学才有了卡夫卡。因此没有一个读者会憎恨布劳德,反而私心里有些感激。这一回,宋先生不知是不是仿效布劳德,反正结果是我们读到了《小团圆》,这就够了。至于其他关于道德、法律、操守等等一切硬邦邦的事务,都管不着了。阅读对于阅读者是最高真理。

  我以为,《小团圆》应该跟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对照着读,才能读出点意思。因为张爱玲有一大半的创作动机是和胡兰成较劲的。因为张胡之恋太过传奇,太过狗血,真相又太过扑朔迷离,所以偏听则暗。这下有了《小团圆》,就不是《今生今世》在唱独角戏了。有点像看《罗生门》,同一个故事居然有六个版本,每个人都在讲述事实,但每个事实都与真正的事实相去甚远。究竟谁真谁假?天晓得。

  正是带着这种看推理小说的心理准备,我看《小团圆》,也看“张爱玲热”。现在加上亲弟弟张子静的加入,我们对张爱玲仿佛看得更清楚些,当然真正看清一个作家,读其作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