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侧记
入冬以来,四川省德阳市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适时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通过织密责任网、巡查网、救助网、督察网,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织密分级负责、部门联动、首接负责的责任网
明确分级负责制。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救助站落实”的工作机制,巩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巡查救助网络,实现巡查全覆盖、救助效率最大化。旌阳区、经济开发区还按照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原则,通过召开片区工作座谈会,以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各自巡查区域、救助责任。
强化部门联动制。建立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主动研究涉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及时提出需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并认真落实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
实行首接负责制。县(市、区)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及成员单位按照“谁接待、谁负责、谁落实”的要求,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或接到群众反映有流浪乞讨人员的线索,第一时间实施救助。
织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
巡查网
突出重点区域。对辖区桥梁涵洞、背街小巷、地下通道、建筑工地等流浪乞讨人员易聚集区域开展常态化巡逻,对车站、广场、商场等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巡逻,实现巡查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突出重点人群。开展城市流浪乞讨重点人员大排查活动,对特殊人员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建立本地流浪乞讨人员动态管理台账。在加强对流浪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老人、妇女及未成年人重点救助的同时,将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纳入救助对象。截至目前,全市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60余名。
突出重点时段。为应对重要节假日和极寒天气,全市建立24小时巡查机制,实现救助工作和网格化管理对接。在主城区,白天出动巡查车开展日常巡查,夜间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加班轮值,不间断开展巡查,发现一例、救助一例。
织密专业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救助网
充分发挥救助管理站的核心作用。建立以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县级救助管理站为基础、镇街临时救助点为补充、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为依托的四级救助网络。明确“五个尽快”的救助工作原则,即发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尽快实施临时救助;对站内受助的人员,尽快查明基本情况;对求助的患病者,尽快安排体检治疗;对能确定受助者地址的,尽快联系其家人、单位;在解决受助者基本食宿的同时,尽快为其提供返家车船票。此外,该市还投入130余万元,用于过冬物资采购、购买社会服务等。
积极扩大救助知晓率。多渠道公布救助信息,在当地日报上刊登救助倡议书,通过标语、横幅、LED等方式发布寒冬救助信息,向社会公布24小时救助热线;在人流密集区域设立救助引导牌,发放救助引导卡、救助指南等宣传资料;深入车站、广场、商家、店铺等进行宣传,实现城市救助信息全覆盖。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创新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委托专业劳务公司面向社会有针对性地招聘人员,充实壮大巡查、救助力量;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加入救助工作中,鼓励公交车、出租车司机和环卫工人及时提供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线索和应急救助服务;聘请社会专业组织人员为被救助者提供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提高救助效率和水平。
织密走访调研、明察暗访、业务指导的督察网
坚持走访调研促落实。市县两级民政局、救助管理站通过定期走访、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强对“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重要问题、重点领域的研究,着力在建机制、促长效上下功夫,做细做实各项工作。
坚持明察暗访促整改。从11月中旬起,市级对县(市、区)开展检查,除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资料、交流座谈外,还深入实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并督促限期整改到位。
坚持业务指导促提升。召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期)运用工作专题培训会,指导县(市、区)建立和完善冬季救助人员数据库,加快信息技术在救助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实现救助工作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