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致富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
10.01.2016 10:26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怎么扶贫——精巧施策,多措并举
如何不让一户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志丹县委、县政府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关键是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经验。”志丹县委常委、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魏文涧说。
“一见面、六签字、三把关、三公示、五不准”。这是志丹县筛选贫困户的程序。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志丹县就识别出了贫困人口3837户9917人,又通过干部走村入户,摸准摸实了贫困结构和致富原因,建立完善了贫困人口管理台账。
“我们家里条件不好,你准备怎么扶贫?”刚迈进贫困户家中时,薛玉祥的话让包扶干部郝小明不禁一愣:“扶贫难道仅仅是包扶干部的事?”
现年52岁的薛玉祥家住永宁镇麻湾村,2013年因病致半身不遂,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重担落在妻子张光萍一人身上,经济逐渐陷入困境,儿子薛宝龙、女儿薛彩霞先后辍学在家。郝小明一到村子,就和薛玉祥一家聊了起来,鼓励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努力改变现状。郝小明说:“帮扶是外力,作用再大,如果内力不积极,也是白干。”
在充分尊重薛玉祥一家人意见的基础上,郝小明帮薛彩霞联系到县城的一家手机销售店打工,帮对开车感兴趣的薛宝龙报考了驾校。 同时,还对薛宝龙进行了苹果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他搞好7.4亩果园的管理。“怎么脱贫,我们自己说了算,全家积极性都很高!”薛宝龙兴奋地说。
志丹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刘建忠说:“过去,一些扶贫项目由于不接地气,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不高,最终发展失败。如今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致富办法由群众拍板。通过干部结对、社保兜底、移民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就业、金融投资六大扶贫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挖穷根、拓富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脱贫的积极性。”
一年来,志丹广大扶贫干部不再搞简单发钱、发物的“应景式”扶贫,而是立足长远,更多在扶观念、扶能力、扶产业等方面下功夫。
截至目前,县上将收入在贫困线以下无劳动能力的291户625人,全部纳入社保进行兜底扶贫。全县累计搬迁12076户45515人。全县贫困户发展果园13957亩,养猪2227头,养鸡33475只,种植大棚19座,种植小杂粮、瓜菜3594亩。
谁来扶贫——社会参与,群策群力
2015年12月25日,虽然天寒地冻,但顺宁镇保娃沟门村支书任美雄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绿意浓浓。该村贫困户赵明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下来,正准备装箱出售。
任美雄是个种菜能手,他采取“保姆式”帮扶办法让本村智残户赵明在自家的大棚里干活,按每天100元计算并帮赵明管理工钱,使赵明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正是有了一批像任美雄一样的能人,贫困户的脱贫之路才越走越宽。全县78户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能人致富不忘穷乡亲,带动43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志丹县扶贫办副主任郭兆丰说:“扶贫是全社会的大事,我们通过干部结对、能人带动、社会力量、子女赡养等帮扶形式,多位一体,帮助贫困户脱贫。”在2012年起开展的“两联三包”基础上,2015年志丹新组建20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抽调1868名干部,每人帮扶1—2户贫困户,实行“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县内51名爱心企业家还通过“光彩苹果产业行·走进贫困户”活动,结对帮扶3个村51户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一帮五年,每户每年资助2000元购买肥料,照顾贫困家庭青年在自己所办企业从业。
如何落实扶贫责任——建好机制,确保成果
为了实现整体脱贫,志丹县财政每年投入到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移民搬迁、产业扶持方面的资金不少于3亿元,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担保基金,通过信用联社为每户投放3—5万元产业扶持贷款……
县委、县政府对包扶单位的考核也十分严格。对没有完成包扶工作任务的镇、部门单位工作实行“一票否决”,没有完成任务的包扶领导干部不得参加任何评优,主要领导干部不得评为称职(含称职)以上等次……
一项项措施,一个个办法,一条条机制,成为志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保障。县上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扶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作用,层层夯实脱贫责任。建立“三包一派”帮扶机制,安排8名县级领导包镇办、200个部门单位包村、1868名干部包户,选派74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实现包镇驻村联户全覆盖,按岗确定任务,一包五年不变。
志丹县年底核算验收贫困户的收入显示,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越过贫困线,实现了整体脱贫。
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步亮满怀信心地说:“顺利实现整体脱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今后,我们将按照‘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的要求,继续对初步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返贫户给予五年扶持,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贫困线以上,到2020年我们将带领全县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记者 由文光 通讯员 王琴 刘晓媛)
责任编辑:秋雨 审核:良言
本文来源: 人民政府
10.01.2016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