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8万"事实孤儿"丧失父母供养 急需国家救助
第一次见到小静时,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孙磊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因为右脸颊上的先天胎瘤,小静出生不久便被亲人遗弃。将她拣回抚养的,仍然是一个贫困异常的家庭:70多岁的老奶奶,带着两个智障未娶的儿子,靠低保勉强度日。
“小静是典型的‘事实孤儿’。在陕西,这样的孩子有近1.8万名,全国则有约58万人。”孙磊告诉记者,“事实孤儿”是一个尚未被社会广泛知晓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一方死亡、失踪、患有精神病、重残、重病、正在服刑(3年以上)等,另一方未履行监护照料义务1年以上,抑或是非婚生、遭遗弃后被收养,导致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
“他们失去父母的经济抚养,是接近于孤儿的边缘群体,生活艰难,处境困苦。”由于政策缺失,这些与孤儿、留守儿童处境相似的孩子,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救助和关怀,成为亟需救助的特殊群体。
享受不到孤儿国家救助
小滢是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事实孤儿”救助行动宣传片里的小主人公。7岁的小滢原本有着幸福的家,随着爸爸离世、妈妈出走,她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亩薄田和政府救助成了家里仅有的生活来源。爷爷身患重病,但坚持让小滢读书。奶奶每天都会用自行车沿着崎岖山路将小滢送到学校。懂事的小滢放学第一件事,总是去山上砍柴,小手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回到家,小滢会踩着小板凳爬上灶台,烧水,帮奶奶煮饭。
目前,小滢的信息已被录入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事实孤儿”信息资料库。目前,这个资料库已经登记有来自陕西汉阴、南郑、洋县、蒲城、岐山、淳化、西乡等7个县的共计1049名“事实孤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全国约58万名“事实孤儿”中,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占91%。在河南,“事实孤儿”有4万多人;山东各类福利机构收养的此类儿童有1.9万;在新疆,至少有5000个这样的孩子……
这些孩子和孤儿一样,父母抚养缺失,日常生活和就学难以保障。但和“孤儿”相比,他们却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问题。
根据我国已建立的孤儿福利体系,陕西的福利院孤儿每人每月可得到1000元补助,散落民间孤儿每人每月可得到800元补助。但针对“事实孤儿”的国家救助政策却几乎空白。没有父母双方的死亡证明,“事实孤儿”无法享受这些福利。不仅如此,有的“事实孤儿”还要照顾常年患病的爷爷奶奶,或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父母。
“建库、调查、资助”成为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救助“事实孤儿”的三项主要途径。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首批确立了陕西省内6个试点项目县,并且和当地妇联、民政和教育部门翻遍山沟坎洼,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寻找这些孩子。
精神关怀缺失问题更严重
与此同时,针对“事实孤儿”生存状况的调研也陆续展开。一年多来,作为项目志愿者,西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安云教授带领调研团队,深入陕西8个县展开乡野调查,他们设计发放的问卷涉及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在校学习、社会支持等方面的60个问题,并和120名“事实孤儿”进行了深度访谈。
“事实孤儿”中的大部分儿童,“原来都是留守儿童”。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孩子中,约有78.4%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和爸爸或妈妈生活的仅占10.8%。爷爷奶奶年迈,家庭收入不稳定且极其微薄,其中70.3%靠种地为生,月家庭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45.9%,另有很大一部分靠老人的低保维持生活。
“家庭贫困必然限制每一项支出,‘事实孤儿’的生活费用窘迫得令人吃惊。”在这些“事实孤儿”家庭中,67.6%的初中生月生活费用低于100元;82.4%的家庭蔬菜来源于自种,品种有限且季节性强,很难保证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须营养;每天有水果吃的仅占2.7%;17.7%表示“偶尔吃不饱”或“经常吃不饱”。
“只有过年才买衣服”或“一年内没买过”的初中生占40.5%,小学生约为69.8%;对“冬天是否有棉衣、棉鞋”的问题,30%的小学生表示“有,但是很旧”。学校离家较远的约占43.7%,即使如此,大部分学生仍选择走路上学,每天步行三四公里是普遍现象,常常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赶路。
“相对生活的窘迫,缺乏精神上的关怀是更为严重的问题。”郑安云说,56.8%的“事实孤儿”表示,经常想念爸爸妈妈,但当被问及父母情况时,这些孩子都会避而不语,或眼含泪珠。“经常感到孤独”的初中生占20.3%,18.9%表示“更愿意自己待着而不是和同学交往”,90.5%“经常或偶尔羡慕别的同学能见到自己的父母”。
“能见到父母——这样一件对很多孩子来说最简单的事,却令他们感到最为痛苦。”约有37.8%的“事实孤儿”会因家里贫困受到同学嘲笑。心情不好时,只有35.1%的孩子选择向家人倾诉,多数“事实孤儿”不善言谈,甚至一直缄默不语,存在明显的自卑和自闭倾向。
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有70.0%的“事实孤儿”经常或偶尔感觉恐惧,23.3%经常难以入睡、做恶梦,32.4%经常或偶尔觉得活着没意思。
由于有遭到弃养等经历,这些孩子经常会听到周围人对自己遭遇的议论。一些父亲去世或重病,母亲改嫁或出走的家庭,老人往往会当着孩子面埋怨他们的妈妈。调查中,对于“你最讨厌的人是谁”的问题,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妈妈”。
这些被调查的“事实孤儿”中,“有过或经常有因为家里缺钱而辍学想法”的孩子占49.7%。虽然小学阶段学校花费很少,但还是有39.9%的孩子出现了没钱买书的情况。
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事实孤儿”并未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约一半孩子生病时,就在附近的小诊所买些药,只有非常严重时才送往医院,看病的花销绝大部分由主要抚养人和亲戚拼凑。
呼吁纳入制度性救助体系
“进行调研,是为了掌握翔实、准确的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言报告和决策依据。”孙磊认为,判断一个儿童是否应该受到救助,不应只看其父母或监护人是否存在,而要分析儿童的生存状态是否得到保证。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事实孤儿”已开始引起一些社会力量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与基金会的救助行动不谋而合,2011年9月,民政部在下发的相关通知中,首次将“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育的儿童”界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正是基金会正在着力帮助的“事实孤儿”群体。
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的救助行动也在稳步推进:从2011年,仅找到“事实孤儿”11人,资助计1.1万元;到截至2014年,共资助604人,资助总额68.83万元,一批孩子得以顺利完成他们的义务阶段教育。今年,试点项目还将扩展到陕西省内10个国家级贫困县,资助1005人,并开始尝试整县推进。
作为救助项目的“升级版”,基金会还与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合作,联合发起“爱助事实孤儿”行动。去年10月,网上支付宝募捐平台的开通,为“事实孤儿”的救助打开另一扇大门。截至今年3月17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万多人通过网络捐款224万余元。
“根据推算,2015年筹集的善款有望突破450万元。”这些捐款,将有50%留在陕西,用于2016年的进一步资助;另外一半,将由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用于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推广陕西救助“事实孤儿”的做法和经验。
“单纯救助不是我们的目的。”孙磊表示,只有通过救助项目的实施,推动政府将“事实孤儿”纳入国家制度性救助体系,而非短时、临时性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孤有所养的问题。
2014年年底,陕西省民政部门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今年起在咸阳市所辖的兴平市开始试点,对所有符合标准的“事实孤儿”和贫困儿童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300元的基本生活补助。记者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