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扶贫首在扶智要在精准
开发性扶贫首在扶智要在精准
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的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1月5日新华网)
上月末民进中央2015年参政议政会召开,核心的议题锁定在了当前全国各地最紧锣密鼓开展中的全面脱贫。在不久前举行的国际扶贫论坛上,习总书记庄严宣布要在2020年前的未来5年时间内实现7000万人口的脱贫目标。习总书记的语气是坚定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5年脱贫7000万人口”的决心和自信不容置疑。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摆在执政党面前的扶贫攻坚形势相当严峻、任务相当沉重、时间相当紧迫,亟需各民主党派及全社会各方团体、人士凝聚力量,贡献智与力,把“5年脱贫7000万”的豪言壮语变成现实。
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从“普惠式扶贫”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扶贫”,再到新世纪持续至今的城乡统筹、涉及所有涉农部门的扶贫,三个扶贫阶段,是中国扶贫进程的三个跃升,扶贫工作开展越往后,相应的扶贫难度就越大。正如专家所言,现在没有脱贫的7000万人口基本分布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教育科技及其他各方面的社会化程度非常低、各种疾病频繁发生的地区,这些因素累积成为彻底扶贫、扶贫彻底的根本障碍。
其实这只是致贫的内因,外因也不可忽视。全国现在592个贫困县,普遍呈现出入口集体贫困,赖以脱贫的资源被外力拿走,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被现代工业“虹吸”,大量向城市流动,导致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贫困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欠缺的公共服务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仿若隔世世界。其次,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政策、资金扶持投入很多,但相应的“沉睡资金”、形象工程也多的令人触目惊心。而近年来审计发现在扶贫领域的贪腐同样令人震惊这些问题不解决,扶贫只会只见激光不见阳光,“脱贫7000万”更无从谈起。
开发性扶贫首在扶智。对于贫困地区诸多致贫因素分析就会发现,最关键的莫过于贫困地区教育及人口素质的困境。凡事在人为,扶贫的关键在于人力的开发,使贫困地区的发展获得内增动力。但现实的问题是,贫困地区的人无均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基本的致富技能,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发达地区,留守的多是几乎没有劳动力的儿童、老人及少量青壮年。人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因素。扶贫首在扶智,一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到贫困地区扎根,成为“脱贫”最大力量;二要“留智”,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这取决于政府“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到贫困地区扎根服务的人才予以更加优厚的待遇,既解决他们干事创业的政策、平台问题,又解决他们的父母、子女养老、就业、教育等后顾之忧。三要“育智”,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既解决本地人才就业,一个脱贫带动一家人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效应。
开发性扶贫要在精准。当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全面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如何扶得全面、扶得彻底、扶得精准,不仅是决心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扶贫,存在严重的“扶假贫”、“假扶贫”现象,扶贫对象中竟然出现了公职人员、企业老板,这不只是筛选贫困的制度和方法有问题,更曝露扶贫责任落实不力的问题。扶贫欲精准,一要深入调查、摸清反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的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二要科学、客观分析致贫因素,拟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路径、方案,转变扶贫思路、观念与方法,由“政策点菜”变成“群众点菜”,由“蜻蜓点水”变成“水滴石穿”。
作者:伍文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