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不懈 成千里可待——陕西深入开展环保治理工作综述
天高云淡,黄叶斑斓。曾经黑臭难掩的渭河,如今倒映着蓝天白云,在秋日的照耀下,缓缓流淌。
环境比以前好了,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数字最能说明变化:截至9月底,西安市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明显好转,优良天数达到162天,同比增加59天,增长57%;渭河宝鸡、咸阳、西安段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标;105个镇485个村连片整治基本完成任务,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田园画卷呼之欲出。
保卫蓝天初显成效——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7天
雾霾,是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环保的软肋。一到冬季,西安就会入选全国雾霾十大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也曾一度“爆表”,满街都是戴口罩的群众。
为了突围雾霾,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在强化领导,密集出台政策的同时加强监管:
——去年3月29日和今年4月3日,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高规格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安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要求各市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大气污染防治情况;
——《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出台,应急范围更加细化、应急措施更加明确严厉,并成立了大气污染应急指挥部;
——今年1月1日,在全国率先执行了地方大气污染的防治条例,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
“环保是最大的民生。当前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先解决好大家关心的雾霾天气问题。”省委书记赵正永的话斩钉截铁。
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建立起了“上下联通、部门联动、区域联控”的治污降霾防控体系,今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安排10亿元,重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截至9月底,西安市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明显好转,其中PM10和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0.2%和24.8%;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9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由50天减少到33天,同比减少17天。
保卫蓝天初显成效,既得益于精准的“把脉”,也得益于不折不扣的政策落实:
减煤——今年,我省主动决定在关中地区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000万吨,上半年已实现静态压煤496万吨,煤炭消费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扼制;
控车——前9月,全省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约9.6万辆。从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的所有加油站,全面供应国Ⅴ汽油、柴油,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行国Ⅴ汽油、柴油的省份;
抑尘——关中城市积极推行建筑施工“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100%,施工扬尘得到有效控制;
治源——全省1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100平方米以上钢铁烧结机全部实施脱硫,水泥企业2500吨/日以上生产线均建成脱硝设施。
据环保部门分析,如果西安市在上述几方面进一步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今明两年内退出“后10”很有希望。
碧水清清重现渭河——入黄稳定保持Ⅳ类水质
泛舟渭河上,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家住潼关县港口镇的一位渔民告诉记者,“最近在河里捕到一条6公斤重的大鲶鱼。这是多少年都没见过的了!”
散发了20年恶臭的渭河,终于恢复了清清碧水。两岸居民的幸福生活,也伴随着渭河的新生而降临。但就在几年前,河边的老百姓对这条又黑又臭的河敬而远之,渔民也因无鱼可捕而纷纷转行。
渭河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也是关中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渭河排泄,导致渭河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群众期盼碧水重现。渭河治理迫在眉睫。
2011年,607亿投向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工程,为期五年的全面治理拉开帷幕。
2012年,为了深度“治渭”,我省正式出台《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要用三年时间让渭河水变清。一场“治渭”攻坚战在三秦大地如火如荼展开。三年已近尾声,如今——
宝鸡、咸阳、西安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标;渭南潼关出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标,入黄稳定保持Ⅳ类水质;4条主要支流中,小韦河、尤河已经基本达到2014年底目标。
尽管渭河开始复活,然而由于城镇生活污水量大,承载污水的河成为实现渭河三年变清目标的关键。据悉,年底前环保部门将完成河流域的管网配套工程,保障第一、第二两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投入运营,彻底解决河流域20余万吨废水直排问题。
现在,不少渔民听说渭河水质变好了,又纷纷回到了渭河边。不少人表示,盼望不间断的治理后,渭河能够回到渔船交错的岁月。
农村环境大变样——探索陕西特色的“小微环保模式”
“垃圾围田园,污水映新房”,谈及眼下农村环境,村民调侃语气中充满着无奈。
陕西70%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保民生、惠百姓的重点之一。2012年我省被列入国家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国家安排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8亿元,支持我省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通过近三年的治理,首批示范的105个镇485个村连片整治基本完成任务,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440处;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60套;建设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填埋场63个;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717套;主要污染物COD减排1489吨/年,氨氮减排250吨/年,受益人口达76万。
近年来,我省按照小型化、方便、实用、灵活的原则,不搞一刀切,逐步探索完善符合陕西特色的小微环保模式。
在眉县金渠镇河底村中心的芦苇丛中,一片微型湿地和几个厌氧池、清水池映入眼帘。这是水平式潜流净化人工湿地系统,全村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在这里自然净化。“实用、省钱、方便”是它的特点。像这样居住集中、污水量大的村组,该县实行人工湿地分散处理,有效减少了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此外,5个镇建有污水处理厂、30多个村试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西乡县军鑫农业公司是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新建了6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污染治理工程,产生的沼气除发电、供热外,沼渣沼液经发酵处理后还为公司400亩设施蔬菜及附近3700亩农田耕地提供有机肥料。粗略计算,此项目已给公司每年带来纯收入55.74万元。像这样的循环发展模式已在西乡县推开。
彬县则探索出了农村环境城市化管理的新模式,按照“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作业模式,引导农工部、城管大队与乡镇以合作的形式提供环卫服务,取得初步效果。农村垃圾处理实现“专桶专车存放,专人清扫保洁,定时收集转运,专用场地填埋”的新路径。
这些新模式有力带动了全省农村环保工作全面推进。环境好了,还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如今,富裕起来的陕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过上诗意的田园生活。渐行渐近的美丽乡村,在陕西已成实景。
(林琳 陈艳)